初级阶段留学生的汉字笔顺偏误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学术价值 | 第10-11页 |
1.1.2 实践意义 | 第11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2.1 关于汉字本体的研究 | 第12-13页 |
1.2.2 关于汉字习得的研究 | 第13页 |
1.2.3 关于心理认知的研究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2 关于汉字笔顺偏误的调查 | 第15-25页 |
2.1 调查的内容与过程 | 第15-17页 |
2.1.1 调查对象 | 第15页 |
2.1.2 调查设计 | 第15-16页 |
2.1.3 调查结果 | 第16-17页 |
2.2 偏误的整理与分析 | 第17-25页 |
2.2.1 偏误的笔画位置 | 第18-22页 |
2.2.2 偏误的部件位置 | 第22-23页 |
2.2.3 偏误的分析结果 | 第23-25页 |
3 基于笔顺偏误的综合归因 | 第25-34页 |
3.1 客观原因 | 第25-29页 |
3.1.1 汉字本身的特点 | 第25-26页 |
3.1.2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第26-27页 |
3.1.3 教材习题过于单一 | 第27-29页 |
3.2 主观原因 | 第29-34页 |
3.2.1 母语的负迁移 | 第29-30页 |
3.2.2 误用笔顺规则 | 第30-31页 |
3.2.3 混淆部件形体 | 第31-32页 |
3.2.4 沿用图形思维 | 第32-34页 |
4 关于笔顺教学的建议 | 第34-41页 |
4.1 分解汉字结构,化繁为简 | 第34-35页 |
4.2 笔画、笔数、笔顺相结合 | 第35-36页 |
4.3 汉字文化内涵的灌输 | 第36-37页 |
4.4 学习策略和方法的引导 | 第37-38页 |
4.5 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 第38-39页 |
4.6 丰富多彩的练习形式 | 第39-41页 |
5 结论与不足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