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1 前言 | 第12-26页 |
1.1 冷却牛肉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 第12-14页 |
1.1.1 冷却牛肉的定义和优势 | 第12页 |
1.1.2 冷却牛肉的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1.1.3 冷却牛肉的研究趋势 | 第13页 |
1.1.4 冷却牛肉产业存在问题 | 第13-14页 |
1.2 冷却牛肉的微生物腐败 | 第14-16页 |
1.2.1 肉的腐败变质机理 | 第14-15页 |
1.2.2 微生物的多样性 | 第15页 |
1.2.3 肉中特定的腐败菌 | 第15-16页 |
1.3 冷却牛肉中微生物的来源 | 第16-17页 |
1.3.1 宰前微生物污染 | 第16页 |
1.3.2 屠宰过程中微生物污染 | 第16-17页 |
1.4 肉牛屠宰分割过程中的栅栏减菌技术 | 第17-23页 |
1.4.1 高压清水清洗 | 第17-18页 |
1.4.2 巴氏喷淋杀菌 | 第18-19页 |
1.4.3 乳酸喷淋技术 | 第19-20页 |
1.4.4 复合喷淋减菌 | 第20页 |
1.4.5 冷却减菌 | 第20页 |
1.4.6 接触面清洗消毒 | 第20-23页 |
1.5 PCR-DGGE技术 | 第23-25页 |
1.5.1 传统微生物培养技术 | 第23页 |
1.5.2 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 | 第23-24页 |
1.5.3 DGGE技术的发展及原理 | 第24-25页 |
1.5.4 DGGE在食品中的应用 | 第25页 |
1.6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5-26页 |
1.7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6页 |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6-32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6-27页 |
2.1.1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26页 |
2.1.2 实验用品和化学用品 | 第26-27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7-31页 |
2.2.1 微生物分析取样方法 | 第27-29页 |
2.2.2 微生物分析方法 | 第29页 |
2.2.3 胴体喷淋方式 | 第29页 |
2.2.4 接触面消毒处理 | 第29-30页 |
2.2.5 胴体干耗损失计算 | 第30页 |
2.2.6 菌群多样性分析 | 第30-31页 |
2.3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1-3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2-56页 |
3.1 剥皮过程中微生物污染状况 | 第32-34页 |
3.1.1 牛毛的清洁度与微生物污染状况的关系 | 第32-34页 |
3.2 胴体的微生物污染情况调查 | 第34-36页 |
3.2.1 季节对胴体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第34-35页 |
3.2.2 工作时间对胴体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第35-36页 |
3.3 不同喷淋方式对牛胴体的减菌效果 | 第36-43页 |
3.3.1 不同喷淋方式对胴体表面微生物的影响 | 第36-37页 |
3.3.2 不同喷淋方式对胴体各部位微生物的影响 | 第37-39页 |
3.3.3 不同温度热水喷淋对胴体微生物的影响 | 第39-40页 |
3.3.4 胴体喷淋减菌后对胴体表面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第40-42页 |
3.3.5 不同喷淋方式对的胴体干耗损失的影响 | 第42页 |
3.3.6 热水喷淋对胴体颜色的影响 | 第42-43页 |
3.4 接触面污染状况对肉块微生物的影响 | 第43-50页 |
3.4.1 追踪西冷污染生产过程的污染状况 | 第43-44页 |
3.4.2 西冷随工作时间微生物数量变化 | 第44-45页 |
3.4.3 工作后接触面微生物数量变化 | 第45-46页 |
3.4.4 不同屠宰量对接触面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第46-47页 |
3.4.5 温水冲洗和清洁剂清洁对接触面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第47-48页 |
3.4.6 消毒处理不同时间后接触面的菌落总数 | 第48-50页 |
3.5 接触面消毒 | 第50-56页 |
3.5.1 不同接触面对消毒剂的选择 | 第50-55页 |
3.5.2 加工器械的消毒效果 | 第55-56页 |
4 讨论 | 第56-59页 |
4.1 屠宰过程中牛毛和胴体的微生物污染 | 第56页 |
4.2 胴体微生物污染调查和喷淋减菌技术 | 第56-57页 |
4.3 接触面微生物污染调查和消毒措施研究 | 第57-59页 |
5 结论 | 第59-60页 |
6 创新点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