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一、研究的意义和目标 | 第10-12页 |
(一)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 研究目标 | 第11-12页 |
二、中职学生的综合能力的界定 | 第12-13页 |
(一) 综合能力 | 第12页 |
(二) 综合能力的构成 | 第12-13页 |
(三) 综合能力对职业的影响 | 第13页 |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四、本课题研究的现状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研究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一、迁移理论 | 第17-18页 |
(一) 传统迁移理论 | 第17页 |
(二) 现代认知迁移理论 | 第17页 |
(三) 迁移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二、美术技能发展的规律 | 第18-21页 |
(一) 美术技能发展的特点 | 第18-19页 |
(二) 智力技能形成的规律 | 第19-20页 |
(三) 美术技能的培养途径 | 第20-21页 |
第三章 中职美术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国内外现状 | 第21-29页 |
一、国外的现状及启示 | 第21-23页 |
(一) 德国的“双元制” | 第21页 |
(二) 美国的CBE 模式“宽专多能型” | 第21-22页 |
(三) 澳大利亚TAFE 模式:新型的现代学徒制 | 第22页 |
(四) 国外职业教育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对我国中职的启示 | 第22-23页 |
二、国内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23-29页 |
(一) 产教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我国发展不平衡 | 第23-24页 |
(二) 我国对美术行业认识的不够 | 第24-25页 |
(三) 中职教育的急功近利导致美术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失误 | 第25-26页 |
(四) 对“能力本位”理解的偏差导致培养目标的错位 | 第26-27页 |
(五) 课程体系陈旧导致美术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边缘化 | 第27-28页 |
(六) 学生综合能力的难以操作性导致培养方式的缺乏 | 第28-29页 |
第四章 中职美术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策略的探究 | 第29-47页 |
一、更新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观 | 第29-31页 |
(一) 培养美术学生综合能力的意识观念 | 第29页 |
(二) 提高美术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 | 第29页 |
(三) 完善美术课外活动的组织、管理与制度的规范 | 第29-31页 |
二、转换中职美术专业课程设置的适应性 | 第31-37页 |
(一) 基础知识模块 | 第31-33页 |
(二) 技能知识模块 | 第33-34页 |
(三) 实训知识模块 | 第34-37页 |
三、探究中职美术专业教学方法的实效性 | 第37-41页 |
(一) 项目教学法 | 第37-39页 |
(二) “技能形成与反馈”的教学方法 | 第39-40页 |
(三) 元素组合教学方法 | 第40页 |
(四) 知识的分类与美术技能教学方法 | 第40-41页 |
四、构建美术学生综合能力评价的标准 | 第41-42页 |
(一) 构建美术学生综合能力评价标准 | 第41-42页 |
五、多渠道开发美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资源 | 第42-47页 |
(一) 培养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 第42-43页 |
(二) 加强校企结合,半工半读 | 第43-45页 |
(三) 利用地方美术资源,创新美术产品 | 第45页 |
(四) 建立校园美术工作室 | 第45-47页 |
第五章 基于中职美术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模式的实验 | 第47-66页 |
一、课程设计模块 | 第47-49页 |
(一) 重组课程结构 | 第47页 |
(二) 优化课程设置 | 第47-49页 |
二、教学方法设计模块 | 第49-58页 |
三、就业指导设计模块 | 第58-59页 |
四、学生信息反馈及启示 | 第59-64页 |
(一) 模块教学辅助美术课堂教学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59-62页 |
(二) 更新传统美术课堂教学的六个环节 | 第62-64页 |
五、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及反思 | 第64-66页 |
结论 | 第66-69页 |
(一) 本研究的总结 | 第66页 |
(二) 本研究的不足 | 第66-67页 |
(三) 本研究的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获奖情况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