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绪论 | 第7-13页 |
一.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7-8页 |
二. 课题研究的现状 | 第8-9页 |
三.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9页 |
四. 课题研究的方法 | 第9-10页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9-10页 |
(二) 问卷调查法 | 第10页 |
(三) 访谈调查法 | 第10页 |
(四) 比较研究法 | 第10页 |
五.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0-13页 |
(一) 继续教育 | 第10-11页 |
(二) 教师职后教育 | 第11-12页 |
(三) 模式 | 第12-13页 |
第一章 中小学美术教师职后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特点 | 第13-22页 |
一. 中小学美术教师职后教育的现状 | 第13-18页 |
(一) 中小学美术教师对职后教育的满意度及参与情况调查 | 第13-17页 |
1. 中小学美术教师职后教育现状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第13-14页 |
2. 中小学美术教师职后教育调查结果分析 | 第14-17页 |
(二) 中小学美术教师职后教育模式的现状 | 第17-18页 |
二. 中小学美术教师职后教育的发展特点 | 第18-22页 |
(一) 培训内容和形式更具针对性和多样性 | 第19-20页 |
(二) 职后培训的层级结构更加明确与合理 | 第20页 |
(三) 职后培训者更加专业化 | 第20页 |
(四) 教师参与职后教育的内在动机更为强烈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基于教师需求的中小学美术教师职后教育 | 第22-26页 |
一. 中小学美术教师的业务素质构成 | 第22-24页 |
(一) 美术学科专业知识与技能 | 第22-23页 |
(二) 人文学科理论知识 | 第23页 |
(三) 美术教育理论知识与教学能力 | 第23页 |
(四) 胜任学校美化和宣传工作的能力 | 第23-24页 |
二. 中小学美术教师的职后教育需求 | 第24-26页 |
第三章 中小学美术教师职后教育模式的构成要素 | 第26-33页 |
一. 中小学美术教师职后教育的培训主体 | 第26-27页 |
二. 中小学美术教师职后教育的培训理念 | 第27-28页 |
三. 中小学美术教师职后教育的培训对象 | 第28-29页 |
四. 中小学美术教师职后教育的培训目标 | 第29-30页 |
五. 中小学美术教师职后教育的培训内容 | 第30-31页 |
六. 中小学美术教师职后教育的培训手段 | 第31页 |
七. 中小学美术教师职后教育的培训管理 | 第31-33页 |
第四章 中小学美术教师职后教育多元模式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 第33-50页 |
一. 院校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 第33-37页 |
(一) 院校模式的构建 | 第33-34页 |
(二) 院校模式的优势与不足 | 第34-35页 |
(三) 院校模式的应用 | 第35-37页 |
二. 校本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 第37-40页 |
(一) 校本模式的构建 | 第37-38页 |
(二) 校本模式的意义 | 第38-39页 |
(三) 校本模式的应用 | 第39-40页 |
三. 教研活动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 第40-43页 |
(一) 教研活动模式的构建 | 第40-41页 |
(二) 教研活动模式的意义 | 第41页 |
(三) 教研活动模式的应用 | 第41-43页 |
四.教师互助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 第43-45页 |
(一) 教师互助模式的构建 | 第43-44页 |
(二) 教师互助模式的意义 | 第44-45页 |
(三) 教师互助模式的应用 | 第45页 |
五.其它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 第45-50页 |
(一) 网络模式 | 第45-46页 |
(二) 微格模式 | 第46-47页 |
(三) 菜单模式 | 第47页 |
(四) 导师模式 | 第47-48页 |
(五) 案例模式 | 第48-50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附录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研究生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