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8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及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三、简要的评价 | 第15-16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二、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昆明长水机场低能见度运行现状分析 | 第18-48页 |
第一节 昆明长水机场低能见度天气分析 | 第18-26页 |
一、低能见度运行相关定义界定 | 第18-19页 |
二、昆明长水机场概况 | 第19-21页 |
三、昆明长水机场地理和气象条件分析 | 第21-24页 |
四、昆明长水机场因低能见度导致航班延误情况 | 第24-25页 |
五、昆明长水机场低能见度运行程序的建立和实施 | 第25-26页 |
第二节 昆明长水国际机场低能见度运行现状分析 | 第26-36页 |
一、低能见度运行保障组织架构简介 | 第26-29页 |
二、低能见度运行管理分析 | 第29-36页 |
第三节 低能见度运行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 第36-48页 |
一、运行保障资源能力与保障需求不匹配 | 第36-41页 |
二、机场协同运行管理能力弱 | 第41-42页 |
三、专业人员和资质不足 | 第42-44页 |
四、航班流量管控能力不足 | 第44-48页 |
第三章 昆明长水机场低能见度运行管理优化方案 | 第48-63页 |
第一节 SAD模型基本原理 | 第48-50页 |
一、确定研究范围 | 第48页 |
二、构造SAD模型 | 第48-49页 |
三、确立SAD模型的定量计算过程 | 第49-50页 |
第二节 基于SAD模型分析低能见度运行管理存在问题 | 第50-53页 |
一、昆明长水机场低能见度运行管理SAD模型分析 | 第50页 |
二、利用德尔菲法确定因素权值 | 第50-51页 |
三、SAD模型构建 | 第51-52页 |
四、计算外因问题的影响度 | 第52-53页 |
第三节 昆明长水机场低能见度运行管理优化方案 | 第53-63页 |
一、实现大数据共享,提升机场运行管理效率 | 第54-57页 |
二、建立天气研判、评估工作机制,加强航班动态管理 | 第57-60页 |
三、加强航空空域协调机制,完善空域网络 | 第60-61页 |
四、加强人才储备,科学预测机场发展空间 | 第61-63页 |
第四章 昆明长水机场低能见度运行管理优化的评价 | 第63-73页 |
第一节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63-64页 |
一、准则层指标 | 第63页 |
二、技术性指标 | 第63页 |
三、经济性指标 | 第63-64页 |
四、适应性指标 | 第64页 |
第二节 基于AHP(层次分析法)的低能见度运行管理模式评价 | 第64-73页 |
一、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 第64-65页 |
二、构造判断矩阵 | 第65-67页 |
三、层次单排序与检验 | 第67-68页 |
四、层次总排序与检验 | 第68-70页 |
五、评价结果分析 | 第70页 |
六、方案调整存在风险及应对措施 | 第70-7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 第73页 |
第二节 需要进一步开展的研究工作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