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语言学论文--写作学与修辞学论文

司法判决书可接受性的修辞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2页
   ·研究对象的界定第12-14页
     ·司法判决书的概念第12-13页
     ·司法判决书的功能第13-14页
   ·司法判决书的研究综述第14-26页
     ·相关研究概述第14-21页
       ·国外研究第16-19页
       ·国内研究概述第19-21页
     ·司法判决书研究综述第21-26页
       ·国外对司法判决书的研究第21-23页
       ·国内对司法判决书的研究第23-24页
       ·国内外对司法判决书可接受性的研究第24-26页
       ·成就与不足第26页
   ·研究内容和目的第26-27页
   ·研究方法第27-28页
   ·研究的创新点及研究意义第28-31页
   ·本研究的语料第31页
   ·研究框架第31-32页
第二章 司法判决书中的修辞第32-43页
   ·修辞在法律领域中的运用第32-36页
     ·古典修辞学在法律领域中的运用第32-34页
     ·新修辞学在法律领域的运用第34-36页
   ·修辞的内涵与特征第36-38页
     ·本文对修辞含义的界定第36-37页
     ·修辞的特征第37-38页
   ·司法判决书的语体特征第38-41页
   ·司法判决书的修辞特点第41-43页
第三章 判决书可接受性的内涵第43-54页
   ·判决书可接受性的内涵第43页
   ·判决书的受众第43-46页
     ·对受众的解读第43-44页
     ·判决书的受众第44-46页
       ·特定判决受众第44-45页
       ·公众受众第45-46页
   ·判决书可接受性的标准第46-51页
     ·满足当事人的正当需要第46-47页
     ·法律规则援引的正当性第47-48页
     ·论证推理过程阐释的合理性第48-49页
     ·影响判决书可接受性的其它外在因素第49-51页
   ·修辞对判决书可接受性的影响第51-53页
   ·小结第53-54页
第四章 司法判决书中的深层修辞—说服与劝导(一)第54-80页
   ·司法判决书中的深层修辞第54-56页
   ·深层修辞的具体表现(一):作为技巧的修辞—修辞技巧第56-78页
     ·评价(Evaluation)第57-60页
     ·模糊语(Hedging)第60-64页
     ·预设(Presupposition)第64-67页
     ·会话含意(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第67-70页
     ·互文(Intertextuality)第70-73页
     ·情感唤起(Emotion Arousing)第73-75页
     ·叙事裁剪(Narrative Cut)第75-78页
   ·小结第78-80页
第五章 司法判决书中的深层修辞—说服与劝导(二)第80-94页
   ·缺省三段论——亚氏的修辞论证思想与判决的论证第80-81页
   ·价值判断的逻辑——佩雷尔曼新修辞论证思想与判决的论证第81-83页
   ·修辞推理与逻辑证明的差别第83页
   ·修辞推理与说服第83-85页
   ·司法判决书中深层修辞的具体表现与可接受性:作为推理的修辞——修辞推理第85-92页
   ·小结第92-94页
第六章 建构判决书的言语修养第94-107页
   ·修辞对判决正当性构成的强化第94-95页
   ·不当修辞第95-101页
     ·司法三段论的滥用——故意省略大前提第95-96页
     ·事实剪裁的不当第96-97页
     ·感情唤起的不当修辞第97-99页
     ·模糊语的不当修辞第99-100页
     ·互文的不合理性第100-101页
   ·建构判决书的言语修养第101-107页
     ·言语修辞的目的——正当性第101-102页
     ·言语修辞的最终效果——有效性第102-103页
     ·符合言语环境的要求第103-105页
       ·适合性第103-104页
       ·浅显性第104页
       ·说服性第104-105页
     ·精确而合乎逻辑地反映思维和现实第105-107页
       ·精确性第105页
       ·逻辑性第105-107页
第七章 结论第107-111页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07-110页
   ·本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第110-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18页
致谢第118页

论文共11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英文应用语言学论文引言部分的体裁分析与对比
下一篇: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以《红楼梦》英译本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