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企业计划与经营决策论文--企业行政管理论文--人事管理论文

企业科技人才股权激励效果研究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引论第10-16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0-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1.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文献研究综述第11-13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3 研究述评第13页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3-15页
        1.3.1 研究内容第13-14页
        1.3.2 研究方法第14-15页
    1.4 研究技术路线与创新点第15-16页
        1.4.1 研究技术路线第15页
        1.4.2 论文创新点第15-16页
第二章 企业科技人才股权激励概述第16-23页
    2.1 企业科技人才的内涵与分类第16-18页
        2.1.1 企业科技人才的内涵第16页
        2.1.2 企业科技人才的分类第16-17页
        2.1.3 企业科技人才的特征第17-18页
    2.2 企业科技人才股权激励第18-21页
        2.2.1 企业科技人才传统激励第18-19页
        2.2.2 企业科技人才股权激励第19-20页
        2.2.3 企业科技人才股权激励的作用第20-21页
    2.3 企业科技人才股权激励效果第21-23页
        2.3.1 企业科技人才股权激励效果的内涵第21-22页
        2.3.2 企业科技人才股权激励效果的分类第22-23页
第三章 企业科技人才股权激励效果的评价机制第23-37页
    3.1 科技人才股权激励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原则和方法第23-24页
        3.1.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目的第23页
        3.1.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原则第23-24页
        3.1.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方法第24页
    3.2 科技人才股权激励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24-29页
        3.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思路第24-25页
        3.2.2 评价指标的筛选方法第25-27页
        3.2.3 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选择第27页
        3.2.4 评价指标体系分级指标选择第27-29页
    3.3 科技人才股权激励效果评价模型的构建第29-37页
        3.3.1 科技人才股权激励效果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第29-30页
        3.3.2 评价模型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第30-32页
        3.3.3 评价模型指标权重的确定结果第32-37页
第四章 企业科技人才股权激励效果实证研究第37-53页
    4.1 问卷的设计与分析第37-39页
        4.1.1 问卷设计第37页
        4.1.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第37-38页
        4.1.3 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第38-39页
    4.2 数据的获取与整理第39-43页
        4.2.1 科技人才股权情况的数据获取第39页
        4.2.2 科技人才股权激励效果的数据获取第39-42页
        4.2.3 科技人才股权激励样本数据的质量分析第42-43页
    4.3 企业科技人才股权激励效果的模型检验第43-50页
        4.3.1 高层科技人员的股权激励效果第43-46页
        4.3.2 中层科技人员的股权激励效果第46-48页
        4.3.3 基层科技人员的股权激励效果第48-50页
    4.4 企业科技人员股权激励效果分析第50-53页
        4.4.1 企业科技人才股权激励模式的不足第50-51页
        4.4.2 企业科技人才股权激励经验总结第51-53页
第五章 科技人才股权激励的对策建议第53-56页
    5.1 影响科技人才股权激励效果的环境因素第53-54页
        5.1.1 宏观层面第53页
        5.1.2 微观层面第53-54页
    5.2 科技人才股权激励效果的应用策略第54-55页
        5.2.1 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应区别实施股权激励第54页
        5.2.2 针对不同类型的科技人才应区别实施股权激励第54-55页
    5.3 总结与展望第55-56页
        5.3.1 总结第55页
        5.3.2 展望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0页
附录第60-64页
致谢第64-65页
作者简历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融券交易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基于会计稳健性的视角
下一篇:地理标志视角下的信阳毛尖品牌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