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研究述评 | 第13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 研究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 第15-16页 |
1.4.1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5页 |
1.4.2 论文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企业科技人才股权激励概述 | 第16-23页 |
2.1 企业科技人才的内涵与分类 | 第16-18页 |
2.1.1 企业科技人才的内涵 | 第16页 |
2.1.2 企业科技人才的分类 | 第16-17页 |
2.1.3 企业科技人才的特征 | 第17-18页 |
2.2 企业科技人才股权激励 | 第18-21页 |
2.2.1 企业科技人才传统激励 | 第18-19页 |
2.2.2 企业科技人才股权激励 | 第19-20页 |
2.2.3 企业科技人才股权激励的作用 | 第20-21页 |
2.3 企业科技人才股权激励效果 | 第21-23页 |
2.3.1 企业科技人才股权激励效果的内涵 | 第21-22页 |
2.3.2 企业科技人才股权激励效果的分类 | 第22-23页 |
第三章 企业科技人才股权激励效果的评价机制 | 第23-37页 |
3.1 科技人才股权激励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原则和方法 | 第23-24页 |
3.1.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目的 | 第23页 |
3.1.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原则 | 第23-24页 |
3.1.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方法 | 第24页 |
3.2 科技人才股权激励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4-29页 |
3.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思路 | 第24-25页 |
3.2.2 评价指标的筛选方法 | 第25-27页 |
3.2.3 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选择 | 第27页 |
3.2.4 评价指标体系分级指标选择 | 第27-29页 |
3.3 科技人才股权激励效果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29-37页 |
3.3.1 科技人才股权激励效果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第29-30页 |
3.3.2 评价模型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 第30-32页 |
3.3.3 评价模型指标权重的确定结果 | 第32-37页 |
第四章 企业科技人才股权激励效果实证研究 | 第37-53页 |
4.1 问卷的设计与分析 | 第37-39页 |
4.1.1 问卷设计 | 第37页 |
4.1.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第37-38页 |
4.1.3 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8-39页 |
4.2 数据的获取与整理 | 第39-43页 |
4.2.1 科技人才股权情况的数据获取 | 第39页 |
4.2.2 科技人才股权激励效果的数据获取 | 第39-42页 |
4.2.3 科技人才股权激励样本数据的质量分析 | 第42-43页 |
4.3 企业科技人才股权激励效果的模型检验 | 第43-50页 |
4.3.1 高层科技人员的股权激励效果 | 第43-46页 |
4.3.2 中层科技人员的股权激励效果 | 第46-48页 |
4.3.3 基层科技人员的股权激励效果 | 第48-50页 |
4.4 企业科技人员股权激励效果分析 | 第50-53页 |
4.4.1 企业科技人才股权激励模式的不足 | 第50-51页 |
4.4.2 企业科技人才股权激励经验总结 | 第51-53页 |
第五章 科技人才股权激励的对策建议 | 第53-56页 |
5.1 影响科技人才股权激励效果的环境因素 | 第53-54页 |
5.1.1 宏观层面 | 第53页 |
5.1.2 微观层面 | 第53-54页 |
5.2 科技人才股权激励效果的应用策略 | 第54-55页 |
5.2.1 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应区别实施股权激励 | 第54页 |
5.2.2 针对不同类型的科技人才应区别实施股权激励 | 第54-55页 |
5.3 总结与展望 | 第55-56页 |
5.3.1 总结 | 第55页 |
5.3.2 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附录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作者简历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