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教学理论、教学法论文--教学研究与改革论文

理工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7页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1-12页
        1.1.1 课题来源第11页
        1.1.2 研究目的第11-12页
        1.1.3 研究意义第12页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第12-21页
        1.2.1 国内文献综述第12-16页
        1.2.2 国外文献综述第16-21页
    1.3 研究方法第21-22页
        1.3.1 比较研究法第21页
        1.3.2 文献研究法第21-22页
    1.4 基本概念第22-24页
        1.4.1 人才培养模式第22页
        1.4.2 创新创业人才第22-23页
        1.4.3 创新创业教育第23-24页
    1.5 理论基础第24-27页
        1.5.1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第24-25页
        1.5.2 合作教育理论第25页
        1.5.3 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第25-27页
第2章 国内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第27-37页
    2.1 国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第27-30页
        2.1.1 美国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第27-28页
        2.1.2 英国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第28-30页
        2.1.3 法国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第30页
    2.2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第30-34页
        2.2.1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发展第30-31页
        2.2.2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第31-33页
        2.2.3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33-34页
    2.3 中外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与借鉴第34-36页
        2.3.1 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先导第34-35页
        2.3.2 管理体制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根本第35页
        2.3.3 培养模式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关键第35-36页
        2.3.4 价值导向影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第36页
    2.4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3章 理工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业务规格第37-42页
    3.1 多元的知识结构第37-38页
        3.1.1 精通本专业领域的知识第37页
        3.1.2 具有良好的人文修养第37-38页
        3.1.3 具备多语种沟通能力第38页
        3.1.4 了解工程技术发展趋势第38页
    3.2 突出的工程实践能力第38-39页
        3.2.1 理论运用能力第38页
        3.2.2 工程设计能力第38-39页
        3.2.3 工程操作能力第39页
    3.3 较强的创新意识第39-40页
        3.3.1 新颖的创新思维第39页
        3.3.2 敏锐的创业意识第39页
        3.3.3 熟练的创新技能第39-40页
        3.3.4 灵敏的商业经营意识第40页
    3.4 较快的适应社会能力第40-41页
        3.4.1 社会责任感第40页
        3.4.2 团队协作精神第40-41页
        3.4.3 终身学习的能力第41页
        3.4.4 适应环境的能力第41页
    3.5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4章 理工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第42-51页
    4.1 构建理工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原则第42-44页
        4.1.1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第42页
        4.1.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第42-43页
        4.1.3 校企产学研合作协同培养第43页
        4.1.4 坚持开放办学第43-44页
    4.2 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教学模式第44-45页
        4.2.1 探究式教学第44页
        4.2.2 科研项目式教学第44页
        4.2.3 启发式教学第44-45页
        4.2.4 运用问题式教学第45页
    4.3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第45-48页
        4.3.1 巩固基础理论的课程实践第46页
        4.3.2 真实生产环境的创新实践第46-47页
        4.3.3 职场环境的创业实践第47-48页
    4.4 校企协同教育模式第48-50页
        4.4.1 工学交替与工读结合第48-49页
        4.4.2 校企共建创新创业教学实习基地第49页
        4.4.3 校企共建创新创业孵化中心第49页
        4.4.4 企业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基金第49页
        4.4.5 校企共同开展创新创业大赛第49-50页
    4.5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5章 理工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及保障第51-55页
    5.1 组织保障第51页
        5.1.1 建立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第51页
        5.1.2 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第51页
    5.2 制度保障第51-53页
        5.2.1 建立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第51-52页
        5.2.2 完善教学评价制度第52页
        5.2.3 完善学分制及弹性学制第52页
        5.2.4 建立教学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第52-53页
    5.3 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保障第53-54页
        5.3.1 完善教师准入制度第53页
        5.3.2 在职教师定期培训第53页
        5.3.3 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第53-54页
    5.4 财力和物力保障第54页
        5.4.1 拓展投资渠道加大投入第54页
        5.4.2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建设第54页
    5.5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结论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0-61页
致谢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下一篇: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需要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