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企业计划与经营决策论文--企业行政管理论文--人事管理论文

基于多层面理论的信息系统个体与团队的创新性使用行为研究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2页
第1章 导论第13-27页
    1.1 研究背景与动机第13-16页
    1.2 研究目的和问题第16-17页
        1.2.1 研究目的第16页
        1.2.2 研究问题第16-17页
    1.3 研究对象和范围第17-18页
    1.4 主要创新点第18-20页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20-22页
        1.5.1 研究思路第20-21页
        1.5.2 研究方法第21-22页
    1.6 论文结构第22-26页
    1.7 本章小结第26-27页
第2章 概念界定和文献回顾第27-53页
    2.1 基本概念界定第27-34页
        2.1.1 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第27-28页
        2.1.2 信息系统使用第28-29页
        2.1.3 信息系统创新性使用行为第29页
        2.1.4 信息系统创新性使用行为的多层面概念第29-31页
        2.1.5 创新性使用程度差异性第31页
        2.1.6 任务的相互依赖第31-32页
        2.1.7 吸收能力第32页
        2.1.8 团队社会网络第32-33页
        2.1.9 基本概念小结第33-34页
    2.2 信息系统创新使用行为的内涵探讨第34-41页
        2.2.1 信息系统创新性使用的起源第34-35页
        2.2.2 信息系统采纳后使用行为的相关概念第35-36页
        2.2.3 信息系统创新性使用的相关概念第36-40页
        2.2.4 信息系统使用不同层面的概念第40-41页
    2.3 信息系统创新性使用的研究现状第41-50页
        2.3.1 个体创新性使用的研究现状第42-46页
        2.3.2 集体层面创新性使用的研究现状第46-50页
    2.4 现有研究的评述第50-52页
    2.5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3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模型第53-85页
    3.1 多层面理论(Multilevel theory)第53-67页
        3.1.1 理论概述第53-57页
        3.1.2 理论发展和研究现状第57-63页
        3.1.3 在多层面视角下的信息系统创新性使用第63-67页
    3.2 自我分类理论(self-categorization theory)第67-73页
        3.2.1 理论概述第67-68页
        3.2.2 自我分类理论与团队的多样性第68-71页
        3.2.3 本理论的适应性第71-73页
    3.3 吸收能力理论第73-77页
        3.3.1 吸收能力的涵义及维度第73-74页
        3.3.2 吸收能力理论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应用第74-76页
        3.3.3 本理论适应性第76-77页
    3.4 团队社会网络第77-82页
        3.4.1 团队社会网络的内涵及分类第77-78页
        3.4.2 团队社会网络构成要素及测量第78-79页
        3.4.3 团队成员个体网络结构指标第79-81页
        3.4.4 本理论的适应性第81-82页
    3.5 概念模型的构建第82-83页
    3.6 本章小结第83-85页
第4章 调查问卷研究方法设计及数据描述第85-101页
    4.1 研究设计、变量测量第85-89页
        4.1.1 调查问卷的设计第85-86页
        4.1.2 社会称许性偏差和共同方法偏差的处理第86-88页
        4.1.3 集体层面构念测量的问题第88-89页
    4.2 研究变量的测量第89-96页
    4.3 数据的获取和描述第96-100页
        4.3.1 数据的收集第96-98页
        4.3.2 数据的描述第98-100页
    4.4 本章小结第100-101页
第5章 创新性使用程度差异性及任务相互依赖对个体到团队创新性使用过程的调节作用第101-122页
    5.1 论模型构建和假设的提出第101-106页
        5.1.1 个体创新性使用行为对团队创新性使用行为的影响第102-104页
        5.1.2 创新性使用程度差异性对个体与团队创新性使用关系的调节作用第104-105页
        5.1.3 任务相互依赖对个体与团队创新性使用关系的调节作用第105-106页
    5.2 测量模型分析第106-115页
        5.2.1 量表的信效度分析第107-109页
        5.2.2 组内一致性分析(intra-group agreement)第109-110页
        5.2.3 共线性分析及处理第110-114页
        5.2.4 二阶因子分析第114-115页
    5.3 结构模型分析第115-118页
        5.3.1 个体创新性使用对团队创新性使用的影响第115页
        5.3.2 创新性使用程度差异性及任务相互依赖的调节作用第115-118页
    5.4 讨论和不足第118-121页
        5.4.1 主要发现和讨论第118-120页
        5.4.2 本章研究存在的不足第120-121页
    5.5 本章小结第121-122页
第6章 系统使用时间对创新性使用程度差异性的调节作用的影响第122-135页
    6.1 理论模型构建和假设的提出第122-126页
        6.1.1 个体的创新性使用、创新性使用程度差异性及系统使用时间三项交互的影响第124-126页
    6.2 测量模型分析第126-127页
        6.2.1 系统使用时间(UT)的测量第126-127页
        6.2.2 相关性分析第127页
    6.3 结构模型分析第127-132页
        6.3.1 两项交互作用第127-129页
        6.3.2 三项交互对团队创新性使用行为的影响第129-132页
    6.4 讨论和不足第132-134页
        6.4.1 主要发现和讨论第132-134页
        6.4.2 本章研究存在的不足第134页
    6.5 本章小结第134-135页
第7章 团队成员网络中心度对个体创新性使用的影响第135-144页
    7.1 理论模型构建和假设的提出第135-138页
        7.1.1 获取帮助网络中心度与系统创新性使用行为第136-137页
        7.1.2 给予帮助网络中心度与系统创新性使用行为第137-138页
    7.2 测量模型分析第138-140页
        7.2.1 团队社会网络第138-139页
        7.2.2 获得帮助网络中心度第139页
        7.2.3 给予帮助网络中心度第139页
        7.2.4 个体的创新性使用第139页
        7.2.5 各变量的相关性分析第139-140页
    7.3 结构模型分析第140-141页
    7.4 结论与讨论第141-144页
        7.4.1 主要结论第141-142页
        7.4.2 实践意义第142-143页
        7.4.3 存在的局限性及将来研究方向第143-144页
第8章 总结与展望第144-153页
    8.1 研究总结第144-147页
        8.1.1 信息系统创新性使用行为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第144-145页
        8.1.2 个体创新性使用对团队创新性使用存在积极的影响第145页
        8.1.3 创新性使用程度差异性的作用第145-146页
        8.1.4 任务相互依赖的作用第146-147页
        8.1.5 获得帮助和给予帮助网络的中心度对个体创新性使用的影响第147页
    8.2 理论和实践意义第147-151页
        8.2.1 本研究在理论上的贡献和意义第147-149页
        8.2.2 本研究具有的实践指导意义第149-151页
    8.3 不足和未来的研究第151-153页
参考文献第153-171页
附录1. 结构模型分析结果相关原始图表第171-179页
附录2. 个体到团队创新性使用跨层面关系研究调查问卷第179-182页
附录3. 博士在读期间完成的主要学术论文第182-183页
附录4. 博士期间主要参与的科研课题、著作第183-184页
致谢第184-186页

论文共1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Wntless调控毛囊发育,毛发循环和表皮代谢及Foxp1调节棕色脂肪形成与功能的机理研究
下一篇:肺炎克雷伯菌Ⅵ型分泌系统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