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2页 |
1.1 核桃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1.1 核桃概况 | 第11页 |
1.1.2 核桃资源开发现状 | 第11-14页 |
1.1.3 核桃植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 第14-15页 |
1.2 内生真菌的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1.2.1 内生菌的定义及种类 | 第15-16页 |
1.2.2 内生真菌的多样性 | 第16-17页 |
1.2.3 内生真菌代谢产物的多样性 | 第17-19页 |
1.2.4 内生真菌的生物学和生态学作用 | 第19-20页 |
1.2.5 核桃内生真菌研究现状 | 第20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0-22页 |
第二章 陕西核桃内生真菌的时空分布和生态多样性 | 第22-34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4页 |
2.1.1 核桃组织样本采集 | 第22页 |
2.1.2 核桃组织的消毒和检验 | 第22页 |
2.1.3 核桃内生真菌的分离和纯化 | 第22-23页 |
2.1.4 核桃内生真菌的鉴定 | 第23页 |
2.1.5 统计分析方法 | 第23-24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4-32页 |
2.2.1 陕西核桃内生真菌的多样性和优势菌属 | 第24-27页 |
2.2.2 不同核桃组织的内生真菌多样性和优势菌属分布 | 第27页 |
2.2.3 不同季节核桃内生真菌多样性和优势菌属分布 | 第27-29页 |
2.2.4 不同生境核桃内生真菌多样性和优势菌属分布 | 第29-3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三章 核桃高活性内生真菌的筛选 | 第34-41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34-36页 |
3.1.1 试验菌株 | 第34页 |
3.1.2 试验培养基 | 第34-35页 |
3.1.3 菌株培养方法 | 第35页 |
3.1.4 发酵产物的处理 | 第35页 |
3.1.5 拮抗试验 | 第35-36页 |
3.1.6 发酵液的真菌抑菌试验 | 第36页 |
3.1.7 发酵液的细菌抑菌试验 | 第36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6-40页 |
3.2.1 核桃内生真菌对病原真菌的拮抗作用 | 第36-37页 |
3.2.2 核桃内生真菌发酵液对病原真菌的抑菌作用 | 第37-39页 |
3.2.3 核桃内生真菌发酵液对病原细菌的抑菌作用 | 第39-4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核桃内生真菌LTL-G3菌株的代谢产物研究 | 第41-53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4页 |
4.1.1 试验菌株 | 第41页 |
4.1.2 菌株LTL-G3发酵产物的处理 | 第41-42页 |
4.1.3 薄层色谱(TLC)试验 | 第42页 |
4.1.4 代谢产物萃取物的抑菌试验 | 第42-43页 |
4.1.5 苹果离体果实的防效试验 | 第43页 |
4.1.6 菌株LTL-G3发酵代谢产物的代谢组学分析 | 第43-44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4-51页 |
4.2.1 菌株LTL-G3的发酵产物与极性分离 | 第44-45页 |
4.2.2 不同极性萃取物的抑菌结果 | 第45页 |
4.2.3 高活性相萃取物的梯度抑菌效果 | 第45-47页 |
4.2.4 离体防效试验 | 第47-48页 |
4.2.5 发酵代谢产物的代谢组学分析结果 | 第48-5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5.1 结论 | 第53-54页 |
5.2 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作者简介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