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食源性致病菌及其危害 | 第11页 |
1.2 现有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技术 | 第11-16页 |
1.2.1 传统的微生物检验技术 | 第11-12页 |
1.2.2 分子生物学技术 | 第12页 |
1.2.3 仪器分析技术 | 第12-14页 |
1.2.4 免疫学检测技术 | 第14-16页 |
1.3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二章 近红外激光成像技术定性鉴别食源性致病菌 | 第18-29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18-19页 |
2.2.1 近红外激光成像系统的搭建 | 第18-19页 |
2.2.2 细菌菌落样本的制备 | 第19页 |
2.3 纹理图像的采集和预处理 | 第19-21页 |
2.4 特征提取 | 第21-22页 |
2.5 分类预测模型的建立和评价 | 第22-28页 |
2.5.1 数据降维 | 第23页 |
2.5.2 模式识别方法 | 第23-26页 |
2.5.3 结果与讨论 | 第26-2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近红外激发上转换荧光光谱定量检测单一食源性致病菌 | 第29-40页 |
3.1 引言 | 第29-30页 |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30-32页 |
3.2.1 材料与试剂 | 第30页 |
3.2.2 仪器与设备 | 第30-31页 |
3.2.3 食源性致病菌样本的制备 | 第31页 |
3.2.4 上转换纳米颗粒的合成与表面修饰 | 第31页 |
3.2.5 上转换荧光探针的制备 | 第31-32页 |
3.2.6 上转换荧光检测系统 | 第32页 |
3.3 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与评价 | 第32-38页 |
3.3.1 表征 | 第32-34页 |
3.3.2 特异性评估 | 第34-35页 |
3.3.3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35-36页 |
3.3.4 实际食物样本中致病菌的检测 | 第36-37页 |
3.3.5 结果与讨论 | 第37-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四章 近红外激发上转换荧光光谱同时检测多种食源性致病菌 | 第40-50页 |
4.1 引言 | 第40-41页 |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41-42页 |
4.2.1 材料与试剂 | 第41页 |
4.2.2 仪器与设备 | 第41页 |
4.2.3 食源性致病菌样本的制备 | 第41页 |
4.2.4 上转换纳米颗粒的合成与表面修饰 | 第41页 |
4.2.5 上转换荧光探针的制备 | 第41-42页 |
4.2.6 上转换荧光检测系统 | 第42页 |
4.3 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与评价 | 第42-48页 |
4.3.1 表征 | 第42-45页 |
4.3.2 特异性评估 | 第45页 |
4.3.3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45-46页 |
4.3.4 实际食物样本中致病菌的检测 | 第46-47页 |
4.3.5 结果与讨论 | 第47-4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0-53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0-51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8页 |
硕士期间申请专利 | 第58页 |
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58页 |
硕士期间获得的个人荣誉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