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绪论 | 第10-14页 |
一、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一) 田野调查方法 | 第12页 |
(二) 民间评价与分析评价 | 第12页 |
(三) 纵向考察与横向比较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三、 本文结构布局如下 | 第13页 |
注释 | 第13-14页 |
第一章 “乌日贡”大会以及“伊玛堪”的概况 | 第14-18页 |
一、 “乌日贡”大会的产生 | 第14-15页 |
(一) 大会发起的原因 | 第14页 |
(二) 大会的内容 | 第14-15页 |
(三) 大会发起的意义 | 第15页 |
二、 “伊玛堪”概况 | 第15-18页 |
(一) 什么是“伊玛堪” | 第15-16页 |
(二) “伊玛堪”在赫哲人生活中的地位 | 第16页 |
(三) “伊玛堪”的传承方式 | 第16-18页 |
第二章 “乌日贡”大会中传统“伊玛堪”作品的创新变化 | 第18-29页 |
一、 “乌日贡”大会中的传统“伊玛堪” | 第18页 |
二、 以“莫日根”形象为主的传统“伊玛堪”作品 | 第18-24页 |
(一) 《满都莫日根》 | 第18-20页 |
(二) 《香叟莫日根》 | 第20-22页 |
(三) 《希尔达鲁莫日根》 | 第22-24页 |
三、 “老调新唱”的“伊玛堪”作品 | 第24-27页 |
(一) 尤秀云和她的《伊玛堪小调》 | 第24-25页 |
(二) 赫哲族音乐的新生代表演的“伊玛堪” | 第25页 |
(三) 伊玛堪小调《赫哲酒歌》 | 第25-27页 |
四、 以萨满调为主的传统“伊玛堪”作品 | 第27-28页 |
(一) 萨满调精通的“伊玛堪”传承人 | 第27-28页 |
(二) 《祈求神灵保佑》 | 第28页 |
注释 | 第28-29页 |
第三章 “乌日贡”大会中体现了现代特色的“伊玛堪”作品 | 第29-34页 |
一、 历届“乌日贡”中体现现代特色的“伊玛堪” | 第29页 |
二、 “乌日贡”大会中的新形式“伊玛堪” | 第29-32页 |
(一) 具有创新精神的“伊玛堪”传承人 | 第29-30页 |
(二) 《东方赫哲》 | 第30-32页 |
三、 “乌日贡”中的“伊玛堪”在其他方面的创新 | 第32-33页 |
(一) 语言 | 第32页 |
(二) 表演形式 | 第32-33页 |
(三) 服饰 | 第33页 |
注释 | 第33-34页 |
第四章 “伊玛堪”的现状和价值评估 | 第34-36页 |
一、 伊玛堪说唱音乐的现状及濒危原因 | 第34页 |
二、 伊玛堪说唱音乐的价值评估 | 第34-35页 |
注释 | 第35-36页 |
第五章 “乌日贡”大会中“伊玛堪”的保护与发展 | 第36-40页 |
一、 “伊玛堪”在“乌日贡”大会中的存在价值 | 第36-37页 |
二、 “伊玛堪”如何在“乌日贡”大会上得以保护和发展 | 第37-38页 |
(一) 传承人的培养 | 第37页 |
(二) 打破局限性 | 第37-38页 |
三、 对于“伊玛堪”文化我们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 第38-39页 |
注释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附录 | 第43-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