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18页 |
·研究背景及价值 | 第11-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理论价值 | 第12-13页 |
·应用价值 | 第13页 |
·研究思路、方法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7页 |
·主要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创新之处 | 第17页 |
·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8-32页 |
·关于劳动收入占比测算的文献 | 第18-21页 |
·围绕卡尔多特征事实的测算 | 第18-19页 |
·中国劳动收入占比的测算 | 第19-21页 |
·中国劳动收入占比变化的解释 | 第21-24页 |
·产业结构调整导致劳动收入占比下降 | 第21-22页 |
·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导致劳动收入占比的下降 | 第22页 |
·市场因素导致劳动收入占比的下降 | 第22-23页 |
·全球化因素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 | 第23-24页 |
·劳动收入占比变化的制度解释 | 第24-28页 |
·微观制度对劳动收入占比变化影响的文献综述 | 第24-26页 |
·宏观制度对劳动收入占比变化影响的文献综述 | 第26-28页 |
·提升劳动收入占比的政策建议 | 第28-31页 |
·从产业结构角度分析提出政策建议 | 第28-30页 |
·从政府角度分析提出政策建议 | 第30页 |
·从其他角度分析提出政策建议 | 第30-31页 |
本章小节 | 第31-32页 |
第3章 中国国民收入在要素间分配的核算:1952-2009 | 第32-55页 |
·研究的对象、方法和数据来源 | 第32-35页 |
·研究的对象 | 第32-33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33-35页 |
·研究的数据来源 | 第35页 |
·各个阶段要素收入的占比 | 第35-48页 |
·1952-1979 年中国的要素收入占比 | 第35-41页 |
·1980-1990 年中国的要素收入占比 | 第41-45页 |
·1991-2009 年中国的要素收入占比 | 第45-48页 |
·本文核算结果的统计分析 | 第48-54页 |
·核算结果的统计特征分析 | 第49-51页 |
·本文核算结果和其他方法核算结果的比较 | 第51-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4章 制度影响要素收入分配的合约分析框架 | 第55-73页 |
·新古典经济学的要素收入分配决定论 | 第55-60页 |
·假设条件和生产函数背后的逻辑 | 第55-57页 |
·完美的均衡结果 | 第57-58页 |
·新古典分析结论的再思考 | 第58-60页 |
·制度视角分析要素收入的假设和模型 | 第60-66页 |
·分析的单位和对象 | 第60-61页 |
·合约分析的假设 | 第61-63页 |
·要素收入合约分析的模型 | 第63-66页 |
·不同的合约分立模型和假说 | 第66-72页 |
·不同模型的分立结构 | 第67-68页 |
·合约治理发挥作用的机制 | 第68-69页 |
·不同合约下的要素分配格局 | 第69-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5章 中国要素收入占比的理论解释:1952-2009 | 第73-101页 |
·中国要素收入占比理论分析的方法 | 第73-80页 |
·理论解释现实问题的逻辑 | 第73-74页 |
·中国劳动合约的分析维度 | 第74-75页 |
·中国劳动合约变迁的阶段划分方法 | 第75-77页 |
·劳动收入占比变化的推测比较方法 | 第77-80页 |
·计划经济时期(1952-1978)中国要素收入占比的分析 | 第80-85页 |
·计划经济时期劳动合约及其治理特征 | 第80-82页 |
·计划经济时期劳动收入占比变化的推断 | 第82-84页 |
·计划经济时期推断劳动收入占比和真实劳动收入占比的比较 | 第84-85页 |
·承包经济时期(1979-1995)中国要素收入占比的分析 | 第85-92页 |
·承包经济时期中国劳动合约的特征 | 第86-88页 |
·承包经济时期劳动收入占比变化的推断 | 第88-90页 |
·承包经济时期推断劳动收入占比和真实劳动收入占比的比较 | 第90-92页 |
·市场经济完善期(1996-2009)中国劳动收入占比变化的分析 | 第92-100页 |
·市场经济完善时期的劳动合约特征 | 第93-95页 |
·市场经济完善时期劳动收入占比变化的推断 | 第95-97页 |
·市场经济完善时期推断劳动收入占比和真实劳动收入占比的比较 | 第97-100页 |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6章 中国劳动收入占比变化的实证分析 | 第101-121页 |
·理论的分解和模型的设定 | 第101-103页 |
·合约治理理论的分解 | 第101-102页 |
·基本模型的设立 | 第102-103页 |
·基于宏观时间序列数据的计量分析 | 第103-114页 |
·变量的选取、数据来源和统计描述 | 第103-107页 |
·回归过程及结果 | 第107-112页 |
·回归结果的说明 | 第112-114页 |
·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微观数据回归 | 第114-120页 |
·相关变量的选取、数据来源和统计描述 | 第114-118页 |
·回归过程和结果 | 第118-119页 |
·回归结果的说明 | 第119-120页 |
本章小结 | 第120-121页 |
第7章 通过制度改革提升中国劳动收入占比的政策建议 | 第121-134页 |
·制度改革的原则、总体框架和实现思路 | 第121-124页 |
·制度改革的原则 | 第121-122页 |
·制度改革的总体框架 | 第122-123页 |
·制度改革的实现思路 | 第123-124页 |
·劳动合约治理模式的创新 | 第124-130页 |
·签约前治理模式的改革 | 第125页 |
·合理扩大劳动者的剩余控制权 | 第125-126页 |
·国有企业中劳动合约治理的改革 | 第126-130页 |
·改革实现的宏观制度保障和个体意识形态改进 | 第130-132页 |
·财政收支制度的改革 | 第130-131页 |
·《公司法》、《新劳动法》和户籍制度的改革 | 第131-132页 |
·强调公平正义与和谐共赢的社会主义文化 | 第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132-134页 |
结论及展望 | 第134-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4页 |
致谢 | 第144-145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45-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