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民事诉讼法论文

民事证明程序的控制机制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1章 绪论第11-22页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1-13页
     ·选题背景第11-12页
     ·研究意义第12-13页
   ·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3-15页
     ·研究思路第13-14页
     ·研究方法第14-15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7页
   ·主要创新点第17-19页
     ·研究视角的创新第17-18页
     ·研究内容的创新第18页
     ·研究方法的创新第18-19页
   ·相关问题的厘清第19-22页
     ·证明程序与诉讼程序的关系第19页
     ·民事证明程序控制机制研究的必要性第19-22页
第2章 民事证明程序控制机制的基本理论第22-45页
   ·民事证明程序的构成要素第22-28页
     ·民事证明程序的概念第22-24页
     ·民事证明程序的主体第24-26页
     ·民事证明程序过程分析第26-28页
   ·民事证明程序控制机制的基础问题第28-38页
     ·民事证明程序控制机制的内涵第28-31页
     ·影响民事证明程序控制机制的要素第31-35页
     ·民事证明程序控制机制的二元主体第35-38页
   ·民事证明程序控制机制的价值取向第38-45页
     ·民事证明程序控制机制对自由价值的追求第38-40页
     ·民事证明程序控制机制对公正价值的追求第40-41页
     ·民事证明程序控制机制对效益价值的追求第41-42页
     ·民事证明程序控制机制对秩序价值的追求第42-45页
第3章 民事证明程序控制机制的历史演变过程第45-60页
   ·中古时期的法定裁判第46-48页
     ·法定证据制度的发展过程第46-47页
     ·法定证据制度时期的民事证明程序控制机制第47-48页
   ·近现代时期的证据主义裁判第48-53页
     ·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第49-51页
     ·内心确信证据制度第51-53页
   ·民事证明程序控制机制的历史演变规律第53-60页
     ·民事证明程序控制机制的历史演变之本质规律第53-56页
     ·民事证明程序控制机制的历史演变之基本特点第56-60页
第4章 二元主体在民事证明程序控制机制中的相互作用第60-87页
   ·证据收集阶段第60-68页
     ·证据收集与程序控制主体第60-64页
     ·二元主体在控制证据收集过程中的相互作用第64-68页
   ·事实探究阶段第68-77页
     ·举证环节第68-72页
     ·质证环节第72-77页
   ·事实认定阶段第77-87页
     ·事实认定的大致过程第77-80页
     ·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之厘清第80-83页
     ·自由心证的地位第83-87页
第5章 民事证明程序控制机制的完善第87-111页
   ·民事证明程序控制机制完善的理论基础第87-93页
     ·真理、实践、价值的内涵第88-89页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第89-90页
     ·实践之于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第90-92页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价值论的圆融第92-93页
   ·法治文化的重塑与证明程序控制机制的完善第93-100页
     ·古代中国的“法治”思想第94页
     ·近代法律移植与法治文化的修复第94-96页
     ·民众的不良法治心理与法治文化的修复第96-98页
     ·法治文化的重塑第98-100页
   ·民事证据制度目的与证明程序控制机制的完善第100-106页
     ·目的的基本内涵第100-101页
     ·民事诉讼制度目的之界定第101-102页
     ·民事证据制度目的的新探讨第102-103页
     ·多元化目的与民事证明程序控制平衡第103-106页
   ·民事证明程序控制平衡应遵循的原则第106-111页
     ·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第106-107页
     ·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第107-108页
     ·兼顾多样与突出重点的统一第108-109页
     ·择优与代价的统一第109-111页
结语第111-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18页
致谢第118-11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第119页

论文共11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星座法院研究
下一篇:中国劳动收入占比变化的制度解释:1952-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