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茶油中苯并(a)芘的来源 | 第10-11页 |
·压榨油茶籽油 | 第11页 |
·浸出油茶籽油 | 第11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苯并(a)芘形成机理 | 第11-12页 |
·茶油生产的新工艺及其对生产过程预防苯并(a)芘产生的影响 | 第12-13页 |
·多环芳烃脱除技术 | 第13-14页 |
·苯并(a)芘分析方法 | 第14-17页 |
·气相色谱法(GC) | 第14-15页 |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 第15-16页 |
·荧光分光光度法(TLC)和目测比色法(PC) | 第16页 |
·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 | 第16-17页 |
·论文的课题来源 | 第17页 |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茶油中苯并(a)芘高效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18-3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8-23页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18-19页 |
·标准溶液制备 | 第19页 |
·样品的前处理方法 | 第19-20页 |
·仪器条件 | 第20-21页 |
·对15多环芳烃混标的标准曲线的绘制方法 | 第21页 |
·苯并(a)芘单标标准曲线的绘制方法 | 第21页 |
·苯并(a)芘固相萃取柱的选择 | 第21-22页 |
·固相萃取洗脱剂的选择 | 第22页 |
·固相萃取洗脱剂的保留体积优化 | 第22页 |
·流动相的选择及梯度洗脱条件的确定 | 第22页 |
·苯并(a)芘加标回收率测定和实际样品的检测 | 第22-23页 |
·数据分析 | 第2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3-30页 |
·15多环芳烃混标的标准曲线绘制 | 第23-24页 |
·苯并(a)芘单标标准曲线 | 第24-25页 |
·固相萃取柱的选择 | 第25-26页 |
·固相萃取洗脱剂的选择 | 第26-27页 |
·固相萃取洗脱剂保留体积的优化 | 第27-28页 |
·流动相的选择与梯度洗脱条件的确定 | 第28页 |
·油脂样品的检测 | 第28-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三章 茶油中苯并(a)芘的溯源 | 第32-4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2-38页 |
·主要仪器 | 第32-33页 |
·贮备液的配制 | 第33页 |
·茶油的加工工艺 | 第33-35页 |
·不同来源油茶籽中苯并(a)芘含量的测定 | 第35页 |
·油茶籽干燥方式对茶油中苯并(a)芘含量的影响 | 第35-36页 |
·压榨与浸提取油方式对茶油中苯并(a)芘含量的影响 | 第36页 |
·烘烤工艺对茶油中苯并(a)芘残留含量的影响 | 第36页 |
·精炼对茶油中苯并(a)芘含量的影响 | 第36-37页 |
·数据处理 | 第37-3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8-45页 |
·不同来源油茶籽中苯并(a)芘的含量测定 | 第38-39页 |
·油茶籽干燥方式对茶油中苯并(a)芘残留的影响 | 第39-40页 |
·压榨与浸提制取油方式对茶油中苯并(a)芘含量的影响 | 第40页 |
·烘烤工艺对茶油中苯并(a)芘残留含量的影响 | 第40-42页 |
·精炼工艺对茶油中苯并(a)芘含量的影响 | 第42-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8页 |
第四章 茶油中苯并(a)芘含量控制关键技术与HACCP管理体系的建立 | 第48-60页 |
·建立茶油中苯并(a)芘预防和控制的HACCP体系预备步骤 | 第48-50页 |
·成立HACCP步骤实施小组 | 第49页 |
·产品描述 | 第49-50页 |
·茶油生产工艺流程 | 第50页 |
·危害分析 | 第50-55页 |
·原料验收 | 第51页 |
·晾晒 | 第51页 |
·粉碎 | 第51页 |
·蒸炒 | 第51-52页 |
·压榨 | 第52页 |
·浸提 | 第52页 |
·毛油脱胶 | 第52页 |
·碱炼脱酸 | 第52页 |
·水洗和油皂分离 | 第52页 |
·脱色 | 第52-53页 |
·脱臭 | 第53页 |
·包装储存 | 第53-55页 |
·确定关键控制点(CCP)和确定关键限值(CL) | 第55-57页 |
·建立关键控制点监控措施 | 第57页 |
·确立纠偏措施 | 第57页 |
·建立验证审核程序与记录 | 第57页 |
·建立文件及记录保持程序 | 第57-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第60-64页 |
1 结论 | 第60-61页 |
2 创新点 | 第61页 |
3 展望 | 第61-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2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