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员专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改进策略研究--基于兰州市3个区的调查
| 表录 | 第1页 |
| 图录 | 第5-7页 |
| 摘要 | 第7-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 二、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 (一) 研究的目的 | 第11页 |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 三、 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 第12-14页 |
| (一) 研究的过程 | 第12页 |
| (二) 研究的方法 | 第12-14页 |
| 四、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9页 |
| (一) 教研员 | 第14-16页 |
| (二) 教研员专业发展 | 第16-19页 |
| 五、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9-29页 |
| (一) 教研员的角色定位 | 第19-22页 |
| (二) 教研员的工作方式 | 第22-24页 |
| (三) 教研员应具备的素质 | 第24-26页 |
| (四) 教研员的作用 | 第26-28页 |
| (五) 相关研究的启示 | 第28-29页 |
| 六、 教研员专业发展的现状 | 第29-42页 |
| (一) 教研员队伍的基本特征 | 第29-30页 |
| (二) 教研员日常工作的内容与方式 | 第30-31页 |
| (三) 教研员开展教学研究工作的现状 | 第31-33页 |
| (四) 教研员进行教学指导工作的现状 | 第33-38页 |
| (五) 教研员对自身与教师关系的认识 | 第38-39页 |
| (六) 教研员心中的“理想教研员” | 第39-40页 |
| (七) 影响教研员专业水平发挥和提高的主要因素 | 第40页 |
| (八) 教研员专业发展的期待 | 第40-42页 |
| 七、 教研员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42-49页 |
| (一) 研究意识与能力有待提高 | 第42-43页 |
| (二) 对自身工作的实效性关注不够 | 第43-44页 |
| (三) 缺乏争取有效教研时间的意识 | 第44页 |
| (四) 行政性事务干扰教研工作 | 第44-45页 |
| (五) 缺乏专门的评价机制 | 第45-46页 |
| (六) 缺乏持续的、有针对的专业学习保障 | 第46-47页 |
| (七) 缺乏晋升与调动的机会 | 第47页 |
| (八) 课改后新出现科目的教研员开展工作比较困难 | 第47-48页 |
| (九) 没有充裕的教研经费 | 第48页 |
| (十) 教研部门之间沟通协调的现状不理想 | 第48-49页 |
| 八、 促进教研员专业发展的策略 | 第49-56页 |
| (一) 提升教研员的研究意识与能力 | 第49-50页 |
| (二) 增进教研员对教研工作实效性的关注 | 第50-51页 |
| (三) 保证教研员充足的教研时间和教研经费 | 第51-52页 |
| (四) 建立促进教研员专业发展的机制 | 第52-54页 |
| (五) 构建教研员职前和职后一体化的学习体系 | 第54页 |
| (六) 支持课改后新出现科目教研员的工作 | 第54-55页 |
| (七) 加强不同教研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 | 第55-56页 |
| 九、 结束语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 附录 I | 第63-64页 |
| 附录 II | 第64-67页 |
| 致谢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