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2页 |
前言 | 第12-18页 |
Ⅰ. 主体与客体 | 第12-13页 |
Ⅱ. 从客体到主体—翻译研究的哲学之路 | 第13-15页 |
Ⅲ. 课题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Ⅳ.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第16-18页 |
绪论:语言 哲学 翻译 | 第18-29页 |
·语言与哲学 | 第19-23页 |
·语言与翻译 | 第23-25页 |
·哲学与翻译 | 第25-29页 |
第一章 可译性——翻译本质的哲学观 | 第29-41页 |
·哲学与翻译联姻 | 第29-32页 |
·可译与不可译 | 第32-35页 |
·洪堡特的语言哲学观与翻译 | 第35-41页 |
第二章 "翻译即理解"——翻译的解释学观 | 第41-64页 |
·概述 | 第41-43页 |
·施莱尔马赫的方法论解释学与翻译 | 第43-50页 |
·海德格尔的本体论解释学与翻译 | 第50-54页 |
·迦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与翻译 | 第54-62页 |
·小结 | 第62-64页 |
第三章 "翻译即换符"——翻译的符号学观 | 第64-83页 |
·概述 | 第64-65页 |
·皮尔斯的符号理论与翻译 | 第65-70页 |
·雅各布森的《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 | 第70-75页 |
·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 | 第75-81页 |
·小结 | 第81-83页 |
第四章 "翻译即译义"——翻译的语言哲学观 | 第83-99页 |
·概述 | 第83-84页 |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与翻译 | 第84-88页 |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与翻译 | 第88-92页 |
·奎因的两个语言实验与"翻译的不确定性" | 第92-96页 |
·小结 | 第96-99页 |
第五章 "翻译即重构"——翻译的解构主义观 | 第99-117页 |
·概述 | 第99-100页 |
·福柯的《词与物》与翻译 | 第100-104页 |
·德里达的《巴别塔》与翻译 | 第104-109页 |
·韦努蒂的《译者的隐身》 | 第109-115页 |
·小结 | 第115-117页 |
第六章 "翻译即征服/操纵、改写"——翻译的多元研究及其哲学情结 | 第117-130页 |
·概述 | 第117页 |
·詹姆斯的实用主义与翻译目的论 | 第117-121页 |
·尼采的权利意志与翻译的文化转向 | 第121-125页 |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与翻译 | 第125-128页 |
·小结 | 第128-130页 |
结语 | 第130-132页 |
附录:中国翻译研究的哲学反思 | 第132-160页 |
Ⅰ.概论 | 第132页 |
Ⅱ."名"与"译"——中国古代哲学的语言观和翻译观 | 第132-136页 |
Ⅲ.佛家哲学思想与佛经翻译 | 第136-142页 |
Ⅳ.严复的哲学思想与"信、达、雅" | 第142-145页 |
Ⅴ.中国当代哲学家与翻译 | 第145-157页 |
Ⅴ.1 艾思奇的"论翻译" | 第145-149页 |
Ⅴ.2 贺麟的可译性理论 | 第149-151页 |
Ⅴ.3 金岳霖的"译意"与"译味" | 第151-155页 |
Ⅴ.4 陈康的不可译论 | 第155-156页 |
Ⅴ.5 冯友兰的翻译解释论 | 第156-157页 |
Ⅵ.小结 | 第157-160页 |
参考文献 | 第160-167页 |
后记 | 第167-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