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2-14页 |
二、研究的目的 | 第14页 |
三、研究的意义 | 第14页 |
四、研究的范围 | 第14页 |
第二节 相关研究文献分析 | 第14-17页 |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民族院校专业发展的历史考察 | 第19-31页 |
第一节 新中国的成立与民族院校的诞生(1949-1956) | 第19-22页 |
一、建国初期社会、文化、教育状况 | 第19-20页 |
二、民族院校的创立 | 第20-22页 |
第二节 民族院校专业的形成(1956-1966) | 第22-24页 |
一、民族地区发展对教育的需求 | 第22-23页 |
二、民族院校专业的形成 | 第23-24页 |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对民族院校专业发展的影响(1966-1976) | 第24-25页 |
一、“文化大革命”期间民族院校的状况 | 第24-25页 |
二、民族院校专业的倒退 | 第25页 |
第四节 民族院校专业发展的春天(1978—至今) | 第25-31页 |
一、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文化环境 | 第25-26页 |
二、改革开放给民族院校专业发展带来了的春天 | 第26-31页 |
(一) 民族院校的恢复与发展 | 第26页 |
(二) 民族院校专业的大发展 | 第26-31页 |
第三章 中国民族院校专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 第31-44页 |
第一节 中国民族院校的专业发展市场 | 第31-37页 |
一、民族院校办学宗旨决定的专业发展市场 | 第31-32页 |
二、西部开发政策决定的专业发展市场 | 第32-35页 |
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特点决定的专业发展市场 | 第35-37页 |
第二节 中国民族院校专业发展现状 | 第37-44页 |
一、专业发展的成就 | 第37-39页 |
二、专业发展的困境 | 第39-44页 |
(一) 专业特色不够,不能满足民族地区发展的需要 | 第39-40页 |
(二) 自主权不够,不能针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需要设置专业 | 第40-42页 |
(三) 教育国际化给专业发展带来的冲击 | 第42-44页 |
第四章 民族院校新时期专业改革的对策思考 | 第44-53页 |
第一节 民族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 | 第44-45页 |
第二节 专业改革的基本原则 | 第45-47页 |
一、坚持办学宗旨的原则 | 第45-46页 |
二、坚持应用性原则 | 第46页 |
三、多元文化发展需求原则 | 第46-47页 |
四、坚持质量是根本的原则 | 第47页 |
第三节 专业改革的具体措施 | 第47-53页 |
一、扩大民族院校专业设置自主权 | 第47-48页 |
二、民族院校把握准确定位,合理设置专业 | 第48-49页 |
(一) 委属民族院校的定位与专业发展 | 第48-49页 |
(二) 地方民族院校的定位与专业发展 | 第49页 |
三、进行专业的结构性调整 | 第49-52页 |
(一) 加强基础学科的专业建设、加强对老专业的调整和改造 | 第49-50页 |
(二) 保护特色专业,发展优势专业 | 第50-51页 |
(三) 增设民族地区急需的应用性专业 | 第51-52页 |
四、应对国际化和国家主流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加强三语(民族语、汉语、外语)教学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致谢 | 第58-60页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0-61页 |
附录 B 2008 年13 所民族院校专业目录 | 第6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