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电化教育论文--计算机化教学论文

小学智慧课堂的现状与推进策略研究--以哈尔滨市QL实验小学为例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2页
    一、问题提出第10-11页
        (一)信息时代变革下的教育发展趋势第10页
        (二)教学手段的智慧化第10-11页
        (三)教学目标的智慧化第11页
    二、研究意义第11-12页
        (一)理论意义第11页
        (二)实践意义第11-12页
    三、文献综述第12-18页
        (一)国内文献综述第12-17页
        (二)国外文献综述第17-18页
    四、研究框架及方法第18-20页
        (一)研究框架第18-20页
        (二)研究方法第20页
    五、核心概念界定第20-22页
        (一)智慧教育第20-21页
        (二)信息化教学第21页
        (三)智慧课堂第21-22页
第二章 理论基础第22-29页
    一、教育现代化理论第22-23页
        (一)教育现代化理论的发展背景第22页
        (二)教育现代化的社会特征第22-23页
    二、教育信息化与智慧教育理论第23-24页
        (一)教育信息化第23页
        (二)智慧教育理论第23-24页
    三、知识可视化理论第24-25页
        (一)知识可视化理论的发展与优势第24-25页
        (二)知识可视化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第25页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25-26页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背景第25-26页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第26页
    五、多元智能理论第26-29页
第三章 智慧课堂的SWOT分析第29-33页
    一、智慧课堂的模式与特征第29-30页
        (一)智慧课堂的模式第29页
        (二)智慧课堂的特征第29-30页
    二、智慧课堂的优势与机遇第30-32页
        (一)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缺陷第30-31页
        (二)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互动性与趣味性第31页
        (三)小学教育过程中对智慧课堂的迫切需要第31-32页
    三、智慧课堂的劣势与威胁第32-33页
        (一)学生注意力的发散第32页
        (二)课堂秩序的维护难度增大第32页
        (三)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别巨大第32页
        (四)信息过量与过度依赖第32-33页
第四章 智慧课堂在哈尔滨市QL实验小学的实践现状第33-56页
    一、哈尔滨市QL实验小学概况第33页
    二、QL实验小学智慧课堂应用情况第33-35页
        (一)信息化平台建设基本情况第33-34页
        (二)智慧课堂建设情况与效果第34-35页
    三、对QL实验小学智慧课堂应用情况的分析第35-55页
        (一)问卷设计第36页
        (二)学生问卷分析第36-44页
        (三)家长问卷分析第44-49页
        (四)教师问卷分析第49-55页
    四、问卷总结第55-56页
        (一)学生智慧课堂感知总结第55页
        (二)家长智慧课堂感知总结第55页
        (三)教师智慧课堂感知总结第55-56页
第五章 小学智慧课堂中存在的问题第56-60页
    一、技术运用制约问题第56页
    二、教师运用能力,对智慧课堂主体地位看法不一第56-57页
    三、分散注意力,对课堂干扰第57-58页
    四、缺乏使用效果的评价标准第58页
    五、智慧课堂教学频率、效率等方面存在差异第58-59页
    六、智慧课堂体系构建不完善第59-60页
第六章 推进小学智慧课堂发展的有效策略第60-66页
    一、降低使用成本和技术障碍,使智慧技术延伸到课堂教学中第60-61页
    二、提高智慧课堂主体地位,构建融入式智慧课堂第61-62页
        (一)提升教师智慧课堂应用技术第61页
        (二)提升教师对智慧教育理念的理解第61-62页
    三、提升教师课堂管控能力和教学机智,设计合理的知识可视化内容第62页
    四、构建小学生个性化E-Lerning学习平台,提高自主学习的频率和效率第62-63页
    五、实践应用智慧信息反馈系统,建立学生-家-校间的完整效果评价机制第63-64页
    六、构建常态家校互通助学机制,打造完善的智慧课堂教学体系第64-65页
    七、树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意识,践行智慧教育核心理念第65-66页
结论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2页
附录1第72-78页
附录2第78-84页
附录3第84-90页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0-92页
致谢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电动汽车充电的商业运营模式设计及评价
下一篇:编译运控一体化便携式实验平台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