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兴隆文化园”作为课程资源的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以济宁市W小学为例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绪论 | 第10-15页 |
一、研究的源起及目的 | 第10-11页 |
(一)研究源起 | 第10页 |
(二)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 第11-13页 |
(一)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3-15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3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第一章 兴隆文化园作为美术课程资源的分析研究 | 第15-33页 |
一、兴隆文化园作为潜在美术课程资源的特征 | 第15-16页 |
(一)教育性 | 第15页 |
(二)视觉性 | 第15页 |
(三)可操作性 | 第15-16页 |
二、兴隆文化园作为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原则 | 第16-17页 |
(一)适用性 | 第16页 |
(二)优先性 | 第16页 |
(三)针对性 | 第16-17页 |
三、兴隆文化园佛教艺术资源分析 | 第17-22页 |
(一)佛教建筑类资源 | 第17-19页 |
(二)佛教雕塑类资源 | 第19-21页 |
(三)佛教绘画类资源 | 第21-22页 |
(四)新媒体艺术资源 | 第22页 |
四、兴隆文化园作为美术课程资源的筛选 | 第22-25页 |
(一)课程资源筛选依据 | 第22-23页 |
(二)兴隆文化园作为美术课程资源的初步筛选 | 第23-25页 |
五、兴隆文化园作为美术课程资源细化整理 | 第25-31页 |
(一)《菩提东行》作为美术课程资源的细化整理 | 第25-27页 |
(二)兴隆塔古建筑作为美术课程资源的细化整理 | 第27-28页 |
(三)佛教八宝纹样作为美术课程资源的细化整理 | 第28-29页 |
(四)沥粉贴金壁画作为美术课程资源的细化整理 | 第29-30页 |
(五)四面佛像作为美术课程资源的细化整理 | 第30-31页 |
六、兴隆文化园作为美术课程资源整合 | 第31-33页 |
第二章 兴隆文化园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 第33-79页 |
一、W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分析 | 第33页 |
二、兴隆文化园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 第33-34页 |
(一)课程目标设定依据美术课程标准 | 第33-34页 |
(二)课程内容充分体现地方资源特色 | 第34页 |
(三)课程评价立足学生自身发展 | 第34页 |
三、校本课程目标 | 第34-35页 |
(一)总目标 | 第34-35页 |
(二)分领域目标 | 第35页 |
四、校本课程设计思路 | 第35-36页 |
(一)设置主题性单元课程 | 第35-36页 |
(二)保持开放性课程结构 | 第36页 |
(三)设计顺序性课程内容 | 第36页 |
五、校本课程教学方式 | 第36-37页 |
(一)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学习 | 第37页 |
(二)分工明确的合作学习 | 第37页 |
(三)问题情境下的探究学习 | 第37页 |
六、校本课程教学评价 | 第37-38页 |
(一)评价主体互动化 | 第37-38页 |
(二)评价方式多样化 | 第38页 |
七、校本课程内容设计 | 第38-79页 |
(一)单元课题“古塔探秘” | 第39-48页 |
(二)单元课题“神游壁画” | 第48-54页 |
(三)单元课题“神秘大佛” | 第54-62页 |
(四)单元课题“独爱莲花” | 第62-71页 |
(五)单元课题“端信兖州” | 第71-79页 |
第三章 校本课程在开发实施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与思考 | 第79-83页 |
一、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总体状况反思 | 第79-80页 |
(一)教师三个能力的提高 | 第79页 |
(二)学生三个能力的培养 | 第79-80页 |
二、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常见问题 | 第80-81页 |
(一)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待完善 | 第80页 |
(二)课程内容的设计有待加强 | 第80-81页 |
(三)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有待提升 | 第81页 |
三、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后续建议 | 第81-83页 |
(一)建立完善课程资源库 | 第81页 |
(二)调整授课内容合理利用时间 | 第81-82页 |
(三)尝试运用美术知识解决问题 | 第82-83页 |
结语 | 第83-84页 |
注释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7页 |
附录 | 第87-90页 |
附录一 | 第87-89页 |
附录二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