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交通工程与公路运输技术管理论文--交通工程与交通管理论文--交通系统论文

面向交通网络分配的交叉口延误模型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0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7页
        1.2.1 国外研究概况第12-15页
        1.2.2 国内研究概况第15-17页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第17-18页
    1.4 技术路线第18-20页
第二章 现有交叉口延误模型分析第20-26页
    2.1 信号控制交叉口延误模型第20-23页
        2.1.1 克莱顿延误模型第20页
        2.1.2 韦伯斯特延误模型第20-21页
        2.1.3 哈特钦森延误模型第21页
        2.1.4 阿克塞立科延误模型第21页
        2.1.5 HCM模型第21-23页
    2.2 无信号控制交叉口延误模型第23-25页
        2.2.1 HCM2010全向停车控制交叉口延误模型第23页
        2.2.2 HCM2010双向停车控制交叉口延误模型第23-24页
        2.2.3 基于随机过程的延误模型第24页
        2.2.4 间隙理论模型第24-25页
    2.3 无信号控制环形交叉口延误模型第25页
    2.4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三章 数据采集及参数标定第26-40页
    3.1 交叉口类型及控制方式第26-27页
        3.1.1 十字型交叉口第26页
        3.1.2 T型交叉口第26页
        3.1.3 环形交叉口第26-27页
    3.2 实地交叉口调查第27-31页
        3.2.1 数据采集第27页
        3.2.2 调查地点第27-31页
        3.2.3 调查时间第31页
    3.3 基础数据采集方法第31-32页
        3.3.1 实际饱和流率的测量第31页
        3.3.2 交叉口延误的测量第31-32页
    3.4 交叉口数据采集结果第32-34页
    3.5 参数标定第34-38页
        3.5.1 参数标定方法第35页
        3.5.2 延误模型参数标定第35-38页
    3.6 本章小结第38-40页
第四章 模型比选及可比性论证第40-52页
    4.1 模型比选第40-46页
        4.1.1 定性化比选第40-42页
        4.1.2 定量化比选第42-46页
        4.1.3 模型比选总结第46页
    4.2 模型组合可比性验证第46-51页
    4.3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五章 面向交通分配的交叉口延误模型软件实现第52-66页
    5.1“交运之星”TranStar交通分析平台介绍第52-55页
        5.1.1 TranStar开发背景概述第52页
        5.1.2 TranStar功能架构与数据库第52-54页
        5.1.3 面向交通分配的延误模型设计需求第54-55页
    5.2 延误模型总体结构设计第55-56页
        5.2.1 模块功能设计第55页
        5.2.2 运行流程第55-56页
    5.3 程序设计与使用说明第56-59页
        5.3.1 开发环境第56-57页
        5.3.2 程序实现第57页
        5.3.3 界面设计与使用说明第57-59页
    5.4 实例分析-以重庆市外环以内为例第59-65页
        5.4.1 研究对象选择、路网构建第59-60页
        5.4.2 小区划分、RFID数据的处理第60-62页
        5.4.3 交通需求预测及分配第62-64页
        5.4.4 结果分析第64-65页
    5.5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66-68页
    6.1 总结主要研究结果及结论第66页
    6.2 主要创新点第66-67页
    6.3 研究展望第67-68页
致谢第68-70页
参考文献第70-72页
附录A第72-82页
作者简介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良天气下交叉口交通流特征及其单点信号控制策略
下一篇:信号交叉口公交车驾驶员视觉特性及模拟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