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缩略词 | 第13-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3页 |
1.1 概述 | 第14-15页 |
1.2 自由基与疾病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 第15-17页 |
1.2.1 机体中自由基的产生及种类 | 第15页 |
1.2.2 自由基的危害 | 第15-16页 |
1.2.3 自由基的清除 | 第16-17页 |
1.3 不同形态硒、维生素E、紫萝卜花色苷提取物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 第17-20页 |
1.3.1 不同形态硒的抗氧化作用研究 | 第17-18页 |
1.3.2 维生素E抗氧化作用研究 | 第18-19页 |
1.3.3 紫萝卜花色苷抗氧化作用研究 | 第19-20页 |
1.3.4 各种抗氧化物质之间协同抗氧化作用 | 第20页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0-23页 |
1.4.1 课题来源 | 第20页 |
1.4.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1.4.3 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2章 紫萝卜花色苷组分结构分析 | 第23-38页 |
2.1 前言 | 第23页 |
2.2 材料与设备 | 第23-24页 |
2.2.1 试验材料 | 第23-24页 |
2.2.2 设备和仪器 | 第24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4-26页 |
2.3.1 PH示差法的原理 | 第24页 |
2.3.2 缓冲液的配制 | 第24-25页 |
2.3.3 平衡时间的确定 | 第25页 |
2.3.4 待测样液的制备 | 第25页 |
2.3.5 花色苷含量的测定 | 第25页 |
2.3.6 HPLC-MS液质联机条件 | 第25-26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26-36页 |
2.4.1 平衡时间的确定 | 第26页 |
2.4.2 花色苷含量的测定 | 第26页 |
2.4.3 紫萝卜花色苷各组分结构分析 | 第26-36页 |
2.5 讨论 | 第36-37页 |
2.5.1 花色苷的一般质谱特性 | 第36页 |
2.5.2 紫萝卜提取物花色苷的组成及抗氧化性 | 第36-3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3章 不同形态硒、维生素E、紫萝卜提取物体外化学抗氧化协同作用研究 | 第38-48页 |
3.1 前言 | 第38-39页 |
3.2 材料与设备 | 第39-40页 |
3.2.1 试验材料 | 第39-40页 |
3.2.2 设备及仪器 | 第40页 |
3.3 方法 | 第40-42页 |
3.3.1 试剂配制 | 第40页 |
3.3.2 DPPH自由基清除法 | 第40-41页 |
3.3.3 Fe~(3+)还原法 | 第41页 |
3.3.4 ABTS自由基清除法 | 第41-42页 |
3.4 统计学处理 | 第42页 |
3.5 结果与分析 | 第42-45页 |
3.5.1 不同形态硒、维生素E、紫萝卜提取物在三种模型中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 第42-44页 |
3.5.2 富硒酵母、维生素E、紫萝卜提取物在3种体外化学模型中协同作用分析 | 第44-45页 |
3.6 讨论 | 第45-47页 |
3.6.1 不同形态的硒、维生素E、紫萝卜花青素提取物在三种抗氧化模型(DPPH,Fe~(3+)还原,ABTS~+·)单独的抗氧化活性 | 第45-46页 |
3.6.2 富硒酵母、维生素E和紫萝卜花青素提取物在三种抗氧化模型(DPPH,Fe~(3+)还原,ABTS~+·)中抗氧化协同作用 | 第46-47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4章 不同形态硒、维生素E、紫萝卜提取物单独和联合使用对H_2O_2诱导H9C2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 第48-65页 |
4.1 前言 | 第48-49页 |
4.2 材料与设备 | 第49-50页 |
4.2.1 试验材料 | 第49页 |
4.2.2 设备 | 第49-50页 |
4.3 方法 | 第50-51页 |
4.3.1 H9c2心肌细胞培养 | 第50页 |
4.3.2 H_20_2损伤模型建立 | 第50页 |
4.3.3 SeMSC、SS、SEY、VitE、Ant对正常H9c2心肌细胞的影响 | 第50-51页 |
4.3.4 SeMSC、SS、SEY、VitE、Ant 单独和联合用药对H_20_2诱导H9c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 第51页 |
4.4 检测指标 | 第51-55页 |
4.4.1 H9c2细胞活力测定 | 第51页 |
4.4.2 H9c2细胞MDA含量测定 | 第51-52页 |
4.4.3 H9c2细胞SOD含量测定 | 第52-53页 |
4.4.4 H9c2细胞GSH-Px活力测定 | 第53-54页 |
4.4.5 H9c2细胞CAT含量测定 | 第54-55页 |
4.4.6 BCA法测定H9c2细胞蛋白含量 | 第55页 |
4.4.7 数据统计分析 | 第55页 |
4.5 结果与分析 | 第55-62页 |
4.5.1 H_20_2诱导H9c2心肌细胞损伤模型的建立 | 第55-56页 |
4.5.2 SeMSC、SS、SEY、VitE、Ant 最佳浓度的确定 | 第56-57页 |
4.5.3 SeMSC、SS、SEY、Vit E、Ant单独和联合用药对H_20_2诱导下的H9c2细胞活力的影响 | 第57-58页 |
4.5.4 SeMSC、SS、SEY、Vit E、Ant单独和联合用药对H_20_2诱导下的H9c2细胞MDA含量的影响 | 第58-59页 |
4.5.5 SeMSC、SS、SEY、Vit E、Ant单独和联合用药对H_20_2诱导下的H9c2细胞SOD活力的影口向 | 第59-60页 |
4.5.6 SeMSC、SS、SEY、Vit E、Ant单独和联合用药对H_20_2诱导下白勺H9c2细胞GSH-Px活力的影响 | 第60-61页 |
4.5.7 SeMSC、SS、SEY、Vit E、Ant单独和联合用药对H_20_2诱导下的H9c2细胞CAT活力的影响 | 第61-62页 |
4.6 讨论 | 第62-64页 |
4.6.1 H_20_2对H9c2细胞的氧化损伤 | 第62-63页 |
4.6.2 不同形态硒、维生素E、紫萝卜提取物单独使用对H_20_2诱导下H9c2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 | 第63页 |
4.6.3 不同形态硒、维生素E、紫萝卜提取物联合使用对H_20_2诱导下H9c2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 | 第63-64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5章 不同形态硒、维生素E、紫萝卜提取物单独和联合使用对D-半乳糖诱导大鼠氧化损伤的修复作用 | 第65-84页 |
5.1 前言 | 第65-66页 |
5.2 材料与设备 | 第66-67页 |
5.2.1 试验材料 | 第66页 |
5.2.2 设备和仪器 | 第66-67页 |
5.2.3 试验动物 | 第67页 |
5.3 方法 | 第67-74页 |
5.3.1 大鼠饲养条件 | 第67页 |
5.3.2 试验动物分组和饲养方式 | 第67-68页 |
5.3.3 试验血清和组织的制备 | 第68页 |
5.3.4 大鼠状态观察及体重变化 | 第68页 |
5.3.5 组织中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68-69页 |
5.3.6 MDA含量的测定 | 第69页 |
5.3.7 T-AOC水平的测定 | 第69-70页 |
5.3.8 SOD活力的测定 | 第70-71页 |
5.3.9 GSH -Px活力的测定 | 第71-72页 |
5.3.10 GSH含量的测定 | 第72-73页 |
5.3.11 PCO含量的测定 | 第73-74页 |
5.4 数据处理 | 第74页 |
5.5 结果与分析 | 第74-80页 |
5.5.1 动物生长状态与体重 | 第74页 |
5.5.2 各组大鼠血清、组织中MDA含量比较 | 第74-75页 |
5.5.3 各组大鼠血清、组织中T-AOC水平比较 | 第75-76页 |
5.5.4 各组大鼠血清、组织中SOD活力比较 | 第76-77页 |
5.5.5 各组大鼠血清、组织中GSH-Px活力比较 | 第77-78页 |
5.5.6 各组大鼠血清、组织中GSH含量比较 | 第78-79页 |
5.5.7 各组大鼠血清、组织中PCO含量比较 | 第79-80页 |
5.6 讨论 | 第80-82页 |
5.6.1 D-半乳糖可诱导大鼠产生体内氧化损伤 | 第80页 |
5.6.2 不同形态硒、维生素E和紫萝卜花青素提取物单独作用对D-半乳糖诱导大鼠抗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 第80-82页 |
5.6.3 不同形态硒、维生素E和紫萝卜花青素提取物联合用药组对D-半乳糖诱导大鼠抗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 第82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4-87页 |
6.1 结论 | 第84-85页 |
6.1.1 紫萝卜花色苷组分结构鉴定 | 第84页 |
6.1.2 不同形态硒、维生素E、紫萝卜提取物体外化学抗氧化协同作用 | 第84页 |
6.1.3 不同形态硒、维生素E、紫萝卜提取物单独和联合使用对H_2O_2诱导H9c2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 第84-85页 |
6.1.4 不同形态硒、维生素E、紫萝卜提取物单独和联合使用对大鼠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 第85页 |
6.2 展望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5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