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4页 |
1.1 研究的缘起、意义及创新之处 | 第7-9页 |
1.1.1 研究的缘起 | 第7-8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8页 |
1.1.3 创新之处 | 第8-9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9-13页 |
1.2.1 现代汉语近义词的本体研究 | 第9-10页 |
1.2.2 近义词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 第10-11页 |
1.2.3“古”、“老”、“陈”、“旧”的本体及教学研究 | 第11-13页 |
1.3 研究的理论背景及语料说明 | 第13-14页 |
第二章“古”、“老”、“陈”、“旧”作为形容词的“三个平面”分析 | 第14-23页 |
2.1“古”、“老”、“陈”、“旧”的语义特征分析及命名缘由 | 第14-15页 |
2.2“古”、“老”、“陈”、“旧”的句法分析 | 第15-20页 |
2.2.1 能否受“不”修饰 | 第15-17页 |
2.2.2 能否受程度副词修饰 | 第17-19页 |
2.2.3 能否“AA”式重叠 | 第19-20页 |
2.3“古”、“老”、“陈”、“旧”的语用分析 | 第20-23页 |
2.3.1“古”、“老”、“陈”、“旧”与名词N的搭配 | 第20-21页 |
2.3.2 情感因素对其语用的影响 | 第21-23页 |
第三章“古”、“老”、“陈”、“旧”作为形容词的辨析 | 第23-30页 |
3.1 两两辨析 | 第23-26页 |
3.1.1“古”与“老” | 第23页 |
3.1.2“古”与“陈” | 第23-24页 |
3.1.3“古”与“旧” | 第24页 |
3.1.4“老”与“陈” | 第24-25页 |
3.1.5“老”与“旧” | 第25页 |
3.1.6“陈”与“旧” | 第25-26页 |
3.2“古”、“老”、“陈”、“旧”的区别特征分析 | 第26-30页 |
3.2.1 变化性质差异 | 第26-27页 |
3.2.2“古”、“老”、“陈”、“旧”区别特征综述及其图表 | 第27-30页 |
第四章 留学生使用“古”、“老”、“陈”、“旧”的常见偏误类型及其原因分析 | 第30-37页 |
4.1 偏误类型 | 第30-33页 |
4.1.1 搭配不当 | 第30-31页 |
4.1.2 成分缺失 | 第31页 |
4.1.3 误用 | 第31-32页 |
4.1.4 错别字 | 第32-33页 |
4.2 偏误原因分析 | 第33-37页 |
4.2.1 学习主体所造成的偏误 | 第33-35页 |
4.2.2 教学主体所造成的偏误 | 第35-37页 |
第五章“古”、“老”、“陈”、“旧”的对外汉语教学建议 | 第37-42页 |
5.1 教材编写的建议 | 第37-39页 |
5.1.1 注重层次 | 第37页 |
5.1.2 注重语料 | 第37-38页 |
5.1.3 注重练习 | 第38页 |
5.1.4 注重图表 | 第38-39页 |
5.2 课堂教学的建议 | 第39-42页 |
5.2.1 出现问题分析问题,不出现不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第39-40页 |
5.2.2 利用好本文归纳出的图表进行对比教学 | 第40页 |
5.2.3 精讲多练 | 第40-41页 |
5.2.4 结合具体语境进行教学 | 第41-42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42-44页 |
6.1 研究的结论 | 第42页 |
6.2 本文存在的问题 | 第42-43页 |
6.3 还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