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蝉花简介 | 第10页 |
1.1.1 蝉花的形态特征 | 第10页 |
1.1.2 蝉花的应用历史及现状 | 第10页 |
1.2 蝉花的生物活性物质 | 第10-12页 |
1.2.1 多糖类 | 第10-11页 |
1.2.2 核苷类物质 | 第11页 |
1.2.3 虫草酸 | 第11页 |
1.2.4 多球壳菌素 | 第11-12页 |
1.2.5 麦角甾醇及其过氧化物 | 第12页 |
1.2.6 酶类 | 第12页 |
1.3 蝉花的药理作用 | 第12-13页 |
1.3.1 治疗肾病、改善肾功能的作用 | 第12页 |
1.3.2 抗肿瘤作用 | 第12-13页 |
1.3.3 免疫调节作用 | 第13页 |
1.3.4 降低血压、血脂作用 | 第13页 |
1.3.5 镇静催眠作用 | 第13页 |
1.4 蝉拟青霉的发酵研究 | 第13-14页 |
1.5 蝉拟青霉多糖的研究概况 | 第14-16页 |
1.5.1 蝉拟青霉多糖的液体发酵 | 第14页 |
1.5.2 蝉拟青霉多糖的提取 | 第14-15页 |
1.5.3 蝉拟青霉多糖的分离纯化 | 第15页 |
1.5.4 蝉拟青霉多糖结构的初级分析 | 第15-16页 |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页 |
1.7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7-28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7-18页 |
2.1.1 实验菌株 | 第17页 |
2.1.2 主要材料及试剂 | 第17页 |
2.1.3 培养基及主要溶液 | 第17-18页 |
2.1.4 主要实验仪器 | 第18页 |
2.2 菌体培养方法 | 第18页 |
2.3 液体发酵培养基及培养条件优化 | 第18-20页 |
2.3.1 生物量及多糖含量测定 | 第18-19页 |
2.3.2 碳源对蝉拟青霉发酵的影响 | 第19页 |
2.3.3 氮源对蝉拟青霉发酵的影响 | 第19页 |
2.3.4 无机盐对蝉拟青霉发酵多糖的影响 | 第19页 |
2.3.5 正交实验 | 第19-20页 |
2.3.6 温度对蝉拟青霉发酵多糖的影响 | 第20页 |
2.3.7 转速对蝉拟青霉发酵多糖的影响 | 第20页 |
2.3.8 接种量对蝉拟青霉发酵多糖的影响 | 第20页 |
2.3.9 装液量对蝉拟青霉发酵多糖的影响 | 第20页 |
2.4 小型发酵罐实验 | 第20-21页 |
2.4.1 分析方法 | 第20-21页 |
2.4.2 分批发酵中不同初糖浓度对蝉拟青霉发酵的影响 | 第21页 |
2.4.3 补料分批发酵对蝉拟青霉发酵的影响 | 第21页 |
2.5 多糖的分离纯化 | 第21-22页 |
2.5.1 蝉拟青霉胞外粗多糖的提取 | 第21页 |
2.5.2 Sevag法除蛋白 | 第21-22页 |
2.5.3 DEAE阴离子交换层析 | 第22页 |
2.5.4 SephacrylS-300HR凝胶过滤层析 | 第22页 |
2.5.5 紫外光谱分析 | 第22页 |
2.6 多糖的组分及性质分析 | 第22-24页 |
2.6.1 单糖组成分析 | 第22-23页 |
2.6.2 多糖分子量测定 | 第23页 |
2.6.3 总糖含量测定 | 第23页 |
2.6.4 糖醛酸含量测定 | 第23-24页 |
2.6.5 蛋白质含量测定 | 第24页 |
2.7 多糖的初步结构分析 | 第24-25页 |
2.7.1 红外光谱分析 | 第24-25页 |
2.7.2 甲基化分析 | 第25页 |
2.8 多糖失水率测定及抗氧化能力测定 | 第25-26页 |
2.8.1 多糖失水率测定 | 第25页 |
2.8.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25-26页 |
2.8.3 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测定 | 第26页 |
2.8.4 ·O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测定 | 第26页 |
2.8.5 还原力的测定 | 第26页 |
2.9 胞内虫草酸的测定 | 第26-28页 |
2.9.1 溶剂配置方法 | 第26页 |
2.9.2 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26-27页 |
2.9.3 样品测定 | 第27-28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8-45页 |
3.1 蝉拟青霉液体发酵培养基及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28-34页 |
3.1.1 碳源筛选实验 | 第28-29页 |
3.1.2 氮源筛选实验 | 第29页 |
3.1.3 无机盐浓度对胞外多糖产量和生物量的影响 | 第29-30页 |
3.1.4 正交试验结果 | 第30-31页 |
3.1.5 温度对蝉拟青霉发酵的影响 | 第31-32页 |
3.1.6 转速对蝉拟青霉发酵的影响 | 第32页 |
3.1.7 接种量对蝉拟青霉发酵的影响 | 第32-33页 |
3.1.8 装液量对蝉拟青霉发酵的影响 | 第33-34页 |
3.2 小型发酵罐扩大培养 | 第34-37页 |
3.2.1 蝉拟青霉菌体的生长曲线 | 第34页 |
3.2.2 不同初糖浓度对菌体生物量的影响 | 第34-35页 |
3.2.3 不同初糖浓度对胞外多糖含量的影响 | 第35页 |
3.2.4 不同初糖浓度的残糖变化 | 第35-36页 |
3.2.5 补料分批发酵 | 第36-37页 |
3.3 胞外多糖的分离纯化 | 第37-38页 |
3.3.1 DEAE阴离子交换层析 | 第37页 |
3.3.2 凝胶过滤层析 | 第37-38页 |
3.3.3 紫外光谱分析 | 第38页 |
3.4 多糖的组分分析 | 第38-40页 |
3.4.1 单糖组成分析 | 第38-40页 |
3.4.2 分子量及组分分析 | 第40页 |
3.5 多糖初步结构分析 | 第40-42页 |
3.5.1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0-41页 |
3.5.2 甲基化分析 | 第41-42页 |
3.6 失水率测定及抗氧化能力测定 | 第42-44页 |
3.6.1 失水率测定 | 第42页 |
3.6.2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 第42-43页 |
3.6.3 ·O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测定 | 第43页 |
3.6.4 还原力的测定 | 第43-44页 |
3.7 胞内虫草酸含量检测 | 第44-45页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