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阿维链霉菌及阿维菌素 | 第9-11页 |
1.1.1 阿维菌素简介 | 第9页 |
1.1.2 阿维菌素的生物合成 | 第9-10页 |
1.1.3 阿维链霉菌理性选育 | 第10-11页 |
1.1.4 阿维链霉菌非理性选育 | 第11页 |
1.2 高通量筛选技术 | 第11-13页 |
1.2.1 高通量筛选技术简介 | 第11页 |
1.2.2 流式细胞术 | 第11-12页 |
1.2.3 高通量筛选技术的应用 | 第12-13页 |
1.3 比较基因组学 | 第13-14页 |
1.3.1 比较基因组学简介 | 第13页 |
1.3.2 比较基因组学的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3.3 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应用 | 第13-14页 |
1.4 本论文立题依据 | 第14页 |
1.5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6-23页 |
2.1 实验菌株及培养基 | 第16页 |
2.1.1 实验菌株 | 第16页 |
2.1.2 培养基 | 第16页 |
2.2 试剂和仪器设备 | 第16-17页 |
2.2.1 试剂 | 第16-17页 |
2.2.2 仪器 | 第17页 |
2.3 培养方法 | 第17-18页 |
2.4 诱变处理方法 | 第18页 |
2.4.1 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诱变 | 第18页 |
2.4.2 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 | 第18页 |
2.4.3 亚硝基胍(NTG)诱变 | 第18页 |
2.5 高通量筛选方法 | 第18-19页 |
2.5.1 多孔板初筛 | 第18-19页 |
2.5.2 摇瓶复筛 | 第19页 |
2.6 基于流式细胞术的高通量筛选方法 | 第19-20页 |
2.6.1 诱变获得不同活性孢子 | 第19页 |
2.6.2 制备不同活性的孢子溶液 | 第19页 |
2.6.3 染料的配置与染色 | 第19-20页 |
2.6.4 流式细胞仪检测与分选 | 第20页 |
2.6.5 流式细胞术高通量方法的多孔板初筛 | 第20页 |
2.6.6 摇瓶复筛 | 第20页 |
2.6.7 菌株15-L发酵罐验证 | 第20页 |
2.7 比较基因组分析 | 第20-22页 |
2.7.1 基因组DNA的抽提及测序 | 第20-21页 |
2.7.2 突变位点验证及相对定量PCR验证 | 第21-22页 |
2.8 其他分析方法 | 第22-23页 |
2.8.1 致死率的计算 | 第22页 |
2.8.2 葡萄糖的测定 | 第22页 |
2.8.3 菌株产量测定 | 第22-23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23-44页 |
3.1 高产阿维菌素菌株的高通量筛选 | 第23-29页 |
3.1.1 最佳固体平板培养基的选择 | 第23页 |
3.1.2 高通量筛选方法的建立 | 第23-24页 |
3.1.3 诱变处理(ARTP、EMS、NTG) | 第24-26页 |
3.1.4 诱变后不同孢子形态 | 第26-27页 |
3.1.5 高产菌株的高通量筛选 | 第27-28页 |
3.1.6 菌株遗传稳定性验证 | 第28-29页 |
3.2 基于流式细胞术的高通量筛选 | 第29-36页 |
3.2.1 染色方法区分活死孢子条件的优化 | 第29-32页 |
3.2.2 FDA与PI染色效果验证 | 第32-33页 |
3.2.3 流式细胞仪分选培养 | 第33-34页 |
3.2.4 高产菌株的高通量筛选 | 第34-35页 |
3.2.5 遗传稳定性检测 | 第35页 |
3.2.6 15 -L发酵罐验证 | 第35-36页 |
3.3 突变株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 第36-44页 |
3.3.1 不同菌株的发酵特性 | 第36-37页 |
3.3.2 基因组比对与测序深度与覆盖度统计 | 第37-38页 |
3.3.3 测序基因组SNV、Indel、SV以及CNV检测 | 第38-39页 |
3.3.4 特异性功能基因突变的检测 | 第39-40页 |
3.3.5 特异性功能基因突变位点验证 | 第40-42页 |
3.3.6 突变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 第42-44页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44-46页 |
主要结论 | 第44页 |
展望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