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3-17页 |
1.2.1 传统面授课堂 | 第13页 |
1.2.2 在线学习 | 第13-14页 |
1.2.3 翻转课堂 | 第14页 |
1.2.4 人格特质 | 第14-17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7-26页 |
2.1 传统面授课堂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 第17页 |
2.2 在线学习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 第17-18页 |
2.3 翻转课堂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 第18-19页 |
2.4 人格特质在教育方面的相关研究 | 第19-23页 |
2.4.1 人格特质对学业成绩的影响 | 第20-22页 |
2.4.2 人格特质与智力能力之间的关系 | 第22页 |
2.4.3 人格特质对学习方式的影响 | 第22页 |
2.4.4 人格特质对学习动机的影响 | 第22-23页 |
2.5 眼动在教育中的相关研究 | 第23-26页 |
2.5.1 眼动指标的认知过程解释 | 第23-24页 |
2.5.2 眼动在人格特质方面的相关研究 | 第24-26页 |
第三章 研究内容与研究设计 | 第26-29页 |
3.1 研究内容 | 第26页 |
3.2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3.3 研究总体设计 | 第26-27页 |
3.4 研究假设 | 第27-29页 |
第四章 研究方法 | 第29-32页 |
4.1 被试 | 第29页 |
4.2 实验测量工具 | 第29页 |
4.3 实验仪器 | 第29-30页 |
4.4 实验程序 | 第30-31页 |
4.5 统计方法 | 第31-32页 |
第五章 结果 | 第32-58页 |
5.1 三种教学情境与学习效果的方差分析 | 第32页 |
5.1.1 教学情境与正确率的方差分析 | 第32页 |
5.1.2 三种教学情境与反应时的方差分析 | 第32页 |
5.2 从眼动数据分析三种教学情境对学习效果影响的差异性 | 第32-35页 |
5.2.1 问题区 | 第33页 |
5.2.2 选项区 | 第33-34页 |
5.2.3 正确选项区 | 第34-35页 |
5.2.4 错误选项区 | 第35页 |
5.3 大五人格与学习效果的差异分析 | 第35-38页 |
5.3.1 不同尽责性水平个体学习效果对比 | 第35-36页 |
5.3.2 不同开放性水平个体学习效果对比 | 第36页 |
5.3.3 不同外倾性水平个体学习效果对比 | 第36-37页 |
5.3.4 不同宜人性水平个体学习效果对比 | 第37页 |
5.3.5 不同神经质水平个体学习效果对比 | 第37-38页 |
5.4 从眼动数据分析大五人格对学习效果影响的差异性 | 第38-47页 |
5.4.1 尽责性三种水平 | 第38-40页 |
5.4.2 开放性三种水平 | 第40-42页 |
5.4.3 外倾性三种水平 | 第42-43页 |
5.4.4 宜人性三种水平 | 第43-45页 |
5.4.5 神经质三种水平 | 第45-47页 |
5.5 教学情境与人格对学习效果的交互影响 | 第47-58页 |
5.5.1 不同尽责性水平个体在三种教学情境下的学习效果对比 | 第47-48页 |
5.5.2 不同开放性水平的个体在三种教学情境下的学习效果比较 | 第48-49页 |
5.5.3 不同外倾性水平的个体在三种教学情境下的学习效果比较 | 第49-50页 |
5.5.4 不同宜人性水平的个体在三种教学情境下的学习效果比较 | 第50页 |
5.5.5 不同神经质水平的个体在三种教学情境下的学习效果比较 | 第50-51页 |
5.5.6 从眼动数据分析开放性与教学情境之间交互影响的差异性 | 第51-58页 |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 第58-61页 |
6.1 教学情境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 第58页 |
6.2 大五人格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 第58-59页 |
6.3 大五人格与三种教学情境对学习效果的交互影响 | 第59-61页 |
第七章 对教育的启示 | 第61-62页 |
第八章 不足与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附录 | 第67-7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