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远九龙山采茶戏经典剧目《睄妹子》唱腔音乐研究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学术价值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 文献梳理与现状评述 | 第13-15页 |
第2章 安远九龙山采茶戏概述 | 第15-29页 |
2.1 九龙山采茶戏历史沿革 | 第15-19页 |
2.1.1 九龙山采茶戏人文环境及传承现状 | 第16-18页 |
2.1.2 主要传承谱系 | 第18页 |
2.1.3 主要代表性人物 | 第18-19页 |
2.2 九龙山采茶戏唱腔客家方言特点 | 第19-21页 |
2.2.1 客家方言词义结构上的特点 | 第19-20页 |
2.2.2 客家方言方位词的特殊表示法 | 第20页 |
2.2.3 客家方言语法特点 | 第20-21页 |
2.3 九龙山采茶戏剧目唱腔形态特点 | 第21-26页 |
2.3.1 “三腔一调”唱腔形态 | 第21-23页 |
2.3.2 角色表演风格与表演特点 | 第23-26页 |
2.4 九龙山采茶戏唱腔文化审美价值取向 | 第26-28页 |
2.4.1 唱腔与表演的审美价值 | 第26页 |
2.4.2 客家语言词汇和衬词的审美特色 | 第26-27页 |
2.4.3 唱腔形态的文化审美 | 第27页 |
2.4.4 “三角成戏、以丑为美”的人文景观 | 第27-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经典剧目《睄妹子》唱词与唱腔音乐特征 | 第29-52页 |
3.1 安远九龙山采茶戏《睄妹子》的实地考察 | 第29-32页 |
3.1.1 戏班等定点实地考访 | 第29-30页 |
3.1.2 多点实地专访和普考 | 第30-31页 |
3.1.3 采茶戏剧目考察实录 | 第31-32页 |
3.2 剧目唱腔歌唱行为 | 第32-33页 |
3.2.1 《睄妹子》曲牌唱腔的发声 | 第32页 |
3.2.2 《睄妹子》曲牌唱腔的呼吸 | 第32-33页 |
3.2.3 《睄妹子》曲牌唱腔的共鸣 | 第33页 |
3.3 剧目唱腔语言的文学特征 | 第33-41页 |
3.3.1 角色“念白”的留存特点 | 第33-35页 |
3.3.2 “草根”的悲欢 | 第35-36页 |
3.3.3 幽默诙谐的语言特征 | 第36-37页 |
3.3.4 抑扬顿挫的唱腔特点 | 第37-40页 |
3.3.5 歌、舞、戏的和谐统一 | 第40-41页 |
3.4 “一曲多用型”曲牌唱腔结构分析 | 第41-43页 |
3.4.1 “喂是喂”唱词结构分析 | 第41-42页 |
3.4.2 “喂是喂”曲调结构分析 | 第42页 |
3.4.3 “喂是喂”唱词与唱腔曲调的关系 | 第42-43页 |
3.5 “一曲专用型”曲牌形态分析 | 第43-51页 |
3.5.1 “睄妹子调”唱腔形态 | 第43-44页 |
3.5.2 “对花II”唱腔形态 | 第44-46页 |
3.5.3 “十打”曲牌唱腔形态 | 第46-48页 |
3.5.4 “对花I”曲牌形态分析 | 第48-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4章 九龙山采茶戏唱腔音乐形态现状及其发展规划 | 第52-59页 |
4.1 剧目及唱腔音乐传承存在的问题 | 第52-54页 |
4.1.1 角色唱腔缺乏色彩和韵味 | 第52-53页 |
4.1.2 唱词缺乏规范性 | 第53页 |
4.1.3 人才的缺乏和流失 | 第53-54页 |
4.2 传承保护及发展规划 | 第54-58页 |
4.2.1 采茶戏“源头”文化传承保护方案的实施 | 第54-55页 |
4.2.2 九龙山采茶戏唱腔音乐形态发展规划 | 第55-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结语与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