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9-11页 |
1.2.1 有利于评价的多元化 | 第9-10页 |
1.2.2 有利于掌握科学方法 | 第10页 |
1.2.3 有利于应试成绩提高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4 研究目标 | 第14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 | 第15-19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2.1.1 地理思维能力 | 第15页 |
2.1.2 思维建模 | 第15页 |
2.1.3 地理思维建模能力 | 第15-16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第16页 |
2.2.2 元认知理论 | 第16页 |
2.2.3 思维三元论 | 第16-17页 |
2.2.4 学习评价 | 第17-19页 |
第3章 地理思维建模能力评价框架的构建 | 第19-28页 |
3.1 评价指标 | 第19-26页 |
3.1.1 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19页 |
3.1.2 指标选取的依据 | 第19-20页 |
3.1.3 三大指标的选取 | 第20-26页 |
3.2 确定权重系数 | 第26-27页 |
3.3 等级的划分与标准 | 第27页 |
3.4 地理思维建模能力评价总表 | 第27-28页 |
第4章 评价高中生地理思维建模能力的测试 | 第28-32页 |
4.1 评价目的 | 第28页 |
4.2 评价对象 | 第28页 |
4.3 评价方法 | 第28页 |
4.4 评价工具的编制与评分 | 第28-31页 |
4.4.1 测试试题 | 第28-30页 |
4.4.2 评分标准 | 第30-31页 |
4.5 测试信度、相关分析 | 第31-32页 |
第5章 思维建模能力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32-37页 |
5.1 高中生地理思维建模能力整体情况分析 | 第32-33页 |
5.2 为知识建模能力分析 | 第33-34页 |
5.3 为认知方式建模能力分析 | 第34-35页 |
5.4 为问题解决过程建模能力分析 | 第35-36页 |
5.5 个案分析 | 第36-37页 |
第6章 培养高中生地理思维建模能力的建议 | 第37-42页 |
6.1 给教师的建议 | 第37-38页 |
6.1.1 注重地理知识网络体系的构建 | 第37页 |
6.1.2 注重案例教学 | 第37-38页 |
6.1.3 讲究适合的教学策略 | 第38页 |
6.2 对学生的建议 | 第38-42页 |
6.2.1 及时整理知识 | 第38-40页 |
6.2.2 强化综合题的训练 | 第40页 |
6.2.3 要学会推理 | 第40-42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2-44页 |
7.1 本文研究结论 | 第42页 |
7.2 本文研究不足 | 第42-43页 |
7.3 后续研究展望 | 第43-44页 |
附录A 高中生地理思维建模能力测试题 | 第44-46页 |
附录B 高中生地理思维建模能力评价指标权重问卷调查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