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6-10页 |
图索引 | 第10-11页 |
表索引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5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 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 第18-19页 |
1.3.1 研究意义 | 第19页 |
1.3.2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1.4 本文结构 | 第19-22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界定 | 第22-28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22-23页 |
2.1.1 泛在学习理论(Ubiquitous Learning Theory) | 第22页 |
2.1.2 微型学习理论(Microlearning Theory) | 第22-23页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3-28页 |
2.2.1 电子课本 | 第23页 |
2.2.2 电子书包 | 第23-25页 |
2.2.3 教学资源与学习资源 | 第25-26页 |
2.2.4 基于电子书包的教与学资源 | 第26-28页 |
第3章 研究方法 | 第28-36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28-30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3.2.1 文献研究法 | 第30-31页 |
3.2.2 问卷调查法 | 第31页 |
3.2.3 访谈法 | 第31页 |
3.2.4 观察法 | 第31页 |
3.3 研究工具 | 第31-36页 |
3.3.1 数据采集方式 | 第31-32页 |
3.3.2 资料数据分析方法 | 第32-33页 |
3.3.3 问卷框架与信度分析 | 第33-36页 |
第4章 基于电子书包的教与学资源现状分析 | 第36-50页 |
4.1 电子书包硬件环境建设与应用现状 | 第36-37页 |
4.1.1 网络接入方面 | 第36页 |
4.1.2 电子书包硬件环境方面 | 第36-37页 |
4.2 基于电子书包的教与学资源建设现状分析 | 第37-40页 |
4.2.1 技术支持工具现状分析 | 第37-38页 |
4.2.2 基于电子书包的教与学资源数量分析 | 第38-39页 |
4.2.3 基于电子书包的教与学资源内容分析 | 第39-40页 |
4.3 基于电子书包的教与学资源应用现状分析 | 第40-47页 |
4.3.1 师生应用电子书包资源的技能自我感知水平分析 | 第40-43页 |
4.3.2 师生应用电子书包教与学资源的频率 | 第43-44页 |
4.3.3 师生对电子书包教与学资源的满意度 | 第44页 |
4.3.4 师生对电子书包教与学资源的类型偏好程度 | 第44-45页 |
4.3.5 电子书包教与学资源应用方式与效果 | 第45-46页 |
4.3.6 影响电子书包教与学资源使用的内外部因素 | 第46-47页 |
4.3.7 获取电子书包教与学资源的途径与方法 | 第47页 |
4.4 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 第47-50页 |
4.4.1 电子书包教与学资源与实际需求脱轨 | 第47-48页 |
4.4.2 电子书包教与学资源数量匮乏 | 第48页 |
4.4.3 电子书包教与学资源质量有待于提升 | 第48-49页 |
4.4.4 电子书包教与学资源更新速度缓慢 | 第49-50页 |
第5章 基于电子书包的教与学资源需求分析 | 第50-70页 |
5.1 基于电子书包的教与学资源需求分析模型构建 | 第50-51页 |
5.2 基于电子书包的教与学资源应用需求分析 | 第51-62页 |
5.2.1 教师基于电子书包的教学资源应用需求分析 | 第51-55页 |
5.2.2 中学生基于电子书包的学习资源应用需求分析 | 第55-58页 |
5.2.3 小学生基于电子书包的学习资源应用需求分析 | 第58-62页 |
5.3 基于电子书包的教与学资源革新需求分析 | 第62-65页 |
5.3.1 理念革新 | 第62-63页 |
5.3.2 技术革新 | 第63页 |
5.3.3 资源革新需求分析 | 第63-65页 |
5.4 基于电子书包的教与学资源特征需求分析 | 第65-67页 |
5.4.1 关联性 | 第65-66页 |
5.4.2 富媒体性 | 第66页 |
5.4.3 多维交互性 | 第66页 |
5.4.4 开放性 | 第66-67页 |
5.5 其他需求分析 | 第67页 |
5.5.1 可重复使用和编辑 | 第67页 |
5.5.2 低操作需求 | 第67页 |
5.6 电子书包教与学资源需求体系框架构建 | 第67-70页 |
第6章 基于电子书包的教与学资源建设策略 | 第70-80页 |
6.1 转变电子书包教与学资源建设理念 | 第70-71页 |
6.1.1 面向E-learning的资源逐渐向U-learning转变 | 第70页 |
6.1.2 面向传统教学模式的资源逐渐向新型学习方式转变 | 第70-71页 |
6.2 多元推进电子书包教与学资源建设 | 第71-72页 |
6.2.1 政策推动汇聚电子书包教与学优质资源 | 第71页 |
6.2.2 依托课题推进电子书包教与学资源建设 | 第71-72页 |
6.3 转变电子书包教与学资源建设方式 | 第72-75页 |
6.3.1 统筹规划,建设电子书包教与学资源 | 第72-74页 |
6.3.2 整合已有资源,开发新型资源 | 第74-75页 |
6.3.3 建立电子书包资源建设的共建共享平台 | 第75页 |
6.4 建立相关机制推进电子书包教与学资源建设 | 第75-80页 |
6.4.1 建立电子书包教与学资源建设机制 | 第75-78页 |
6.4.2 建立电子书包教与学资源评价机制 | 第78-80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0-82页 |
7.1 研究成果 | 第80页 |
7.2 特色与创新 | 第80-81页 |
7.3 研究局限 | 第81页 |
7.4 研究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8页 |
附录 | 第88-100页 |
附录1 | 第88-91页 |
附录2 | 第91-94页 |
附录3 | 第94-96页 |
附录4 | 第96-98页 |
附录5 | 第98-99页 |
附录6 | 第99-100页 |
致谢 | 第100-10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2-103页 |
发表论文情况 | 第102页 |
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 第102-103页 |
参与学术活动情况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