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学生汉语助动词“应该”“可以”习得偏误分析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 1.1 选题的目的、背景和意义 | 第9页 |
| 1.2 研究范围和方法 | 第9-10页 |
| 1.3 前人的研究成果 | 第10-11页 |
| 1.3.1 助动词研究概述 | 第10页 |
| 1.3.2 “应该”“可以”的个案分析及比较研究 | 第10-11页 |
| 1.4 写作思路和框架 | 第11页 |
| 1.5 文中使用符号说明 | 第11-12页 |
| 1.6 文中使用语料说明 | 第12-13页 |
| 第2章 关于“应该”“可以”的汉语本体知识梳理 | 第13-21页 |
| 2.1 “应该”的汉语本体知识梳理 | 第13-16页 |
| 2.1.1 “应该”的句法分析 | 第13-15页 |
| 2.1.2 “应该 1”与“应该 2”的语义分析 | 第15-16页 |
| 2.2 “可以”的汉语本体知识梳理 | 第16-21页 |
| 2.2.1 “可以”的句法分析 | 第16-18页 |
| 2.2.2 “可以”的语义分类 | 第18-19页 |
| 2.2.3 “可以”的否定 | 第19-21页 |
| 第3章 偏误分类 | 第21-31页 |
| 3.1 关于“应该”的偏误分析 | 第21-25页 |
| 3.1.1 该用而未用 | 第21-22页 |
| 3.1.2 不该用而乱用 | 第22-23页 |
| 3.1.3 错用的情况 | 第23-25页 |
| 3.2 关于“可以”的偏误分析 | 第25-31页 |
| 3.2.1 该用而未用 | 第25-27页 |
| 3.2.2 不该用而乱用 | 第27-28页 |
| 3.2.3 错用的情况 | 第28-31页 |
| 第4章 偏误原因分析 | 第31-34页 |
| 4.1 “学”的方面 | 第31-32页 |
| 4.1.1 母语负迁移造成的偏误 | 第31页 |
| 4.1.2 目的语知识负迁移造成的偏误 | 第31-32页 |
| 4.1.3 学习方式引起的偏误 | 第32页 |
| 4.2 “教”的方面 | 第32-33页 |
| 4.2.1 教材编写 | 第32-33页 |
| 4.2.2 课堂教学 | 第33页 |
| 4.3 综合原因分析 | 第33-34页 |
| 第5章 教学对策探讨 | 第34-37页 |
| 5.1 教学方法的探索 | 第34-35页 |
| 5.1.1 课堂解释 | 第34页 |
| 5.1.2 练习方面 | 第34-35页 |
| 5.2 改进教材 | 第35-36页 |
| 5.2.1 释义方面 | 第35页 |
| 5.2.2 教材编排方面 | 第35-36页 |
| 5.2.3 练习的设计方面 | 第36页 |
| 5.3 适当增补汉语语用学和汉文化知识 | 第36-37页 |
| 结语 | 第37-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