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1.2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3-16页 |
1.2.1 研究的背景 | 第13-15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5-16页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6-17页 |
1.3.1 教育均衡发展 | 第16页 |
1.3.2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 第16-17页 |
1.3.3 “城”“乡”的范围 | 第17页 |
1.4 研究的目标、主要内容与方法 | 第17-19页 |
1.4.1 研究的目标 | 第17-18页 |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页 |
1.4.3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第2章 国内外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探究 | 第19-31页 |
2.1 国外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分析 | 第20-24页 |
2.1.1 美国的学校均衡发展模式 | 第20-21页 |
2.1.2 英国的连锁学校模式 | 第21-22页 |
2.1.3 日本的教育标准化模式 | 第22-23页 |
2.1.4 对国外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评论 | 第23-24页 |
2.2 国内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分析 | 第24-29页 |
2.2.1 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现状、原因的研究 | 第24-26页 |
2.2.2 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研究 | 第26页 |
2.2.3 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模式研究 | 第26-28页 |
2.2.4 对国内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评论 | 第28-29页 |
2.3 研究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模式的原因 | 第29-31页 |
第3章 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模式的概述 | 第31-37页 |
3.1 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模式的释说 | 第31页 |
3.2 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模式的理论基础 | 第31-33页 |
3.2.1 教育公平理论 | 第31-32页 |
3.2.2 圈层结构理论 | 第32-33页 |
3.2.3 社会互动理论 | 第33页 |
3.3 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模式的基本理念与特征 | 第33-35页 |
3.4.1 基本理念 | 第33-34页 |
3.4.2 基本特征 | 第34-35页 |
3.4 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模式的运作机制 | 第35-37页 |
3.4.1 建立完善的工作推进机制 | 第35-36页 |
3.4.2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 第36页 |
3.4.3 建立完善的捆绑考核机制 | 第36页 |
3.4.4 建立完善的表彰激励机制 | 第36-37页 |
第4章 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模式的运作—以成都市为例 | 第37-48页 |
4.1 成都市圈层划分与优质学校分布情况 | 第37-38页 |
4.2 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模式在成都市运行的背景 | 第38-40页 |
4.2.1 城乡管理水平和师资水平的不均衡 | 第39页 |
4.2.2 区(市)县间出现了新的教育不均衡现象 | 第39-40页 |
4.2.3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 第40页 |
4.3 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模式在成都市的运行框架 | 第40-42页 |
4.4 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模式在成都市的运作策略 | 第42-48页 |
4.4.1 市教育局: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模式的总规划师 | 第42-43页 |
4.4.2 联盟区(市)县: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模式的执行者 | 第43-45页 |
4.4.3 结对学校:区(市)县联盟的主要运行体 | 第45-48页 |
第5章 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模式的实践成效及展望 | 第48-56页 |
5.1 成都市实施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模式取得的成效 | 第48-50页 |
5.1.1 促进了教育行政部门理念更新 | 第48页 |
5.1.2 促进了三圈层间城乡学校的共同发展 | 第48-49页 |
5.1.3 促进了三圈层间城乡学校干部、教师的对流 | 第49-50页 |
5.1.4 促进了教学管理、研究等跨区域的互动与交流 | 第50页 |
5.1.5 促进了学生多方位的能力发展 | 第50页 |
5.2 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模式面临的挑战 | 第50-52页 |
5.2.1 联盟区(市)县发展不均衡 | 第50-51页 |
5.2.2 教育部门的监督、评价、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 第51页 |
5.2.3 跨区域结对学校教师交流存在困难 | 第51-52页 |
5.3 促进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模式运行的对策 | 第52-56页 |
5.3.1 市教育行政部门 | 第52-53页 |
5.3.2 联盟的区(市)县 | 第53-54页 |
5.3.3 结对学校 | 第54-56页 |
结论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附录 | 第63-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