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国教育事业论文--教育改革与发展论文

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2-19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2-13页
    1.2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13-16页
        1.2.1 研究的背景第13-15页
        1.2.2 研究的意义第15-16页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6-17页
        1.3.1 教育均衡发展第16页
        1.3.2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第16-17页
        1.3.3 “城”“乡”的范围第17页
    1.4 研究的目标、主要内容与方法第17-19页
        1.4.1 研究的目标第17-18页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8页
        1.4.3 论文的研究方法第18-19页
第2章 国内外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探究第19-31页
    2.1 国外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分析第20-24页
        2.1.1 美国的学校均衡发展模式第20-21页
        2.1.2 英国的连锁学校模式第21-22页
        2.1.3 日本的教育标准化模式第22-23页
        2.1.4 对国外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评论第23-24页
    2.2 国内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分析第24-29页
        2.2.1 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现状、原因的研究第24-26页
        2.2.2 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研究第26页
        2.2.3 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模式研究第26-28页
        2.2.4 对国内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评论第28-29页
    2.3 研究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模式的原因第29-31页
第3章 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模式的概述第31-37页
    3.1 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模式的释说第31页
    3.2 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模式的理论基础第31-33页
        3.2.1 教育公平理论第31-32页
        3.2.2 圈层结构理论第32-33页
        3.2.3 社会互动理论第33页
    3.3 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模式的基本理念与特征第33-35页
        3.4.1 基本理念第33-34页
        3.4.2 基本特征第34-35页
    3.4 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模式的运作机制第35-37页
        3.4.1 建立完善的工作推进机制第35-36页
        3.4.2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第36页
        3.4.3 建立完善的捆绑考核机制第36页
        3.4.4 建立完善的表彰激励机制第36-37页
第4章 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模式的运作—以成都市为例第37-48页
    4.1 成都市圈层划分与优质学校分布情况第37-38页
    4.2 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模式在成都市运行的背景第38-40页
        4.2.1 城乡管理水平和师资水平的不均衡第39页
        4.2.2 区(市)县间出现了新的教育不均衡现象第39-40页
        4.2.3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第40页
    4.3 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模式在成都市的运行框架第40-42页
    4.4 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模式在成都市的运作策略第42-48页
        4.4.1 市教育局: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模式的总规划师第42-43页
        4.4.2 联盟区(市)县: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模式的执行者第43-45页
        4.4.3 结对学校:区(市)县联盟的主要运行体第45-48页
第5章 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模式的实践成效及展望第48-56页
    5.1 成都市实施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模式取得的成效第48-50页
        5.1.1 促进了教育行政部门理念更新第48页
        5.1.2 促进了三圈层间城乡学校的共同发展第48-49页
        5.1.3 促进了三圈层间城乡学校干部、教师的对流第49-50页
        5.1.4 促进了教学管理、研究等跨区域的互动与交流第50页
        5.1.5 促进了学生多方位的能力发展第50页
    5.2 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模式面临的挑战第50-52页
        5.2.1 联盟区(市)县发展不均衡第50-51页
        5.2.2 教育部门的监督、评价、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第51页
        5.2.3 跨区域结对学校教师交流存在困难第51-52页
    5.3 促进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模式运行的对策第52-56页
        5.3.1 市教育行政部门第52-53页
        5.3.2 联盟的区(市)县第53-54页
        5.3.3 结对学校第54-56页
结论第56-58页
致谢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3页
附录第63-6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校学生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研究
下一篇:非营利组织与企业合作的风险及防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