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论述摘要 | 第5-8页 |
| 英文论述摘要 | 第8-11页 |
| 英文缩略语表 | 第12-13页 |
| 前言 | 第13-14页 |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4-26页 |
| 一、实验材料 | 第14-18页 |
| 二、实验方法 | 第18-26页 |
| (一)自然发酵甘薯酸浆的活化 | 第18-19页 |
| (二)宏基因组技术分析甘薯酸浆中微生物区系,鉴定优势作用菌 | 第19-20页 |
| (三)副干酪乳杆菌的分离及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20-22页 |
| (四)副干酪乳杆菌絮凝条件的优化及冻干粉的工艺研究 | 第22-24页 |
| (五)副干酪乳杆菌表面淀粉结合蛋白的提取与鉴定 | 第24-26页 |
| 实验结果 | 第26-46页 |
| 一、自然活化甘薯酸浆工艺的研究结果 | 第26-29页 |
| 二、宏基因组技术分析甘薯酸浆中优势作用菌 | 第29-33页 |
| 三、副干酪乳杆菌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的优化结果 | 第33-38页 |
| 四、副干酪乳杆菌絮凝甘薯淀粉条件的优化冻干粉工艺参数结果 | 第38-46页 |
| 讨论 | 第46-49页 |
| 结论 | 第49-50页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 附录 | 第54-68页 |
| 一、文献综述 絮凝作用原理及应用 | 第5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 二、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第65-66页 |
| 三、致谢 | 第66-67页 |
| 四、个人简介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