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0页 |
第一章 研究的相关问题 | 第10-22页 |
一、研究之缘 | 第10-12页 |
二、永年鼓吹乐作为研究对象 | 第12-17页 |
三、概念界定与文本架构 | 第17-22页 |
第二章 明代广平府鼓吹乐 | 第22-42页 |
第一节 明代广平府军事价值与军乐应用 | 第23-29页 |
一、明代战争与移民的影响 | 第23-25页 |
二、明代广平府军事价值 | 第25-26页 |
三、明代广平府的军乐应用 | 第26-29页 |
第二节 明代广平府地区鼓吹乐的下移 | 第29-36页 |
一、明代的乐户与营户 | 第29-32页 |
二、明代广平府鼓吹乐下移成因 | 第32-35页 |
三、明代广平府鼓吹乐下移的影响 | 第35-36页 |
第三节 明代广平府文化构成对鼓吹乐的影响 | 第36-40页 |
一、明代广平府地区的经济发展 | 第36-38页 |
二、明代广平府地区的对外交流 | 第38-39页 |
三、明代广平府地区的风俗变迁 | 第39-40页 |
小结 | 第40-42页 |
第三章 清代广平府鼓吹乐研究 | 第42-56页 |
第一节 清代制度对广平府鼓吹乐的影响 | 第42-47页 |
一、清代广平府行政制度的沿留与变革 | 第43-44页 |
二、清代军制与军乐的演变 | 第44-45页 |
三、清代广平府鼓吹乐的应用 | 第45-47页 |
第二节 “乐籍”之变对广平府鼓吹乐的影响 | 第47-52页 |
一、清代初期乐籍制度与鼓吹乐 | 第47-49页 |
二、雍正废除乐籍制度与鼓吹乐迁移 | 第49-51页 |
三、清代中叶广平府鼓吹乐在民间的发展 | 第51-52页 |
第三节 清代广平府文化对广平鼓吹乐的影响 | 第52-55页 |
一、清代广平地区的经济发展 | 第52-53页 |
二、清代广平地区风俗之变 | 第53-54页 |
三、清末西方文化传入对广平鼓吹乐的影响 | 第54-55页 |
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广平鼓吹乐与永年鼓吹的关系 | 第56-65页 |
第一节 民国时期永年鼓吹乐的发展 | 第56-59页 |
一、民国时期永年县鼓吹乐发展 | 第56-58页 |
二、民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影响 | 第58-59页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永年吹歌演变 | 第59-64页 |
一、新中国初期永年鼓吹乐发展 | 第60页 |
二、“文革”时期永年鼓吹乐发展 | 第60-61页 |
三、改革开放时期的永年鼓吹乐 | 第61-64页 |
小结 | 第64-65页 |
结语 | 第65-72页 |
一、广平府鼓吹乐与当代社会 | 第65-67页 |
二、广平府鼓吹乐的“大历史观” | 第67-69页 |
三、广平府鼓吹乐的研究前景 | 第69-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附录 | 第76-89页 |
附录1: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1750~1900年) | 第76-77页 |
附录2:毛进军先生提供“永年鼓曲”乐谱(原件) | 第77-84页 |
附录3:广平府遗址及永年鼓吹乐田野调查照片 | 第84-89页 |
后记 | 第89-9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