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音乐论文--音乐技术理论与方法论文--作曲理论论文

鲍元恺《台湾音画》创作技法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绪论第11-15页
    一、选题依据和意义第11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三、主要研究方法和需突破的难点第14-15页
第一章 鲍元恺与《台湾音画》第15-18页
    第一节 鲍元恺简介第15-16页
    第二节 《台湾音画》第16-18页
第二章 《台湾音画》的宏观结构与文化背景第18-60页
    第一节 起——壮美恢弘的慢板第19-29页
        一、玉山日出第19-23页
        二、安平怀古第23-28页
        注释第28-29页
    第二节 承——根植民间三部曲第29-47页
        一、宜兰童谣第29-35页
        二、恒春乡愁第35-38页
        三、泰雅情歌第38-42页
        四、鹿港庙会第42-47页
    第三节 转——静谧安详的慢板第47-51页
        一、龙山晚钟第47-51页
    第四节 合——粗犷豪放的快板第51-60页
        一、达邦节日第51-60页
第三章 《台湾音画》的调式调性与和声对位第60-81页
    第一节 调式调性第60-64页
        一、多重性第60-62页
        二、调性布局第62-63页
        三、转调方式第63页
        注释第63-64页
    第二节 纵向和弦结构第64-72页
        一、三度结构和弦第64-65页
        二、非三度结构和弦第65-68页
        三、附加音结构和弦第68-69页
        四、复合结构和弦第69-71页
        五、色彩和弦结构第71页
        注释第71-72页
    第三节 横向和弦序进第72-76页
        一、功能化的和弦序进第72-73页
        二、线条性的声部进行第73-74页
        三、色彩化的和弦序进第74-75页
        四、和声场第75页
        注释第75-76页
    第四节 声部对位第76-81页
        一、声部模仿第76-77页
        二、声部对比第77-79页
        三、法布尔东第79-80页
        四、赋格手法第80页
        注释第80-81页
第四章 《台湾音画》的微观结构元素第81-96页
    第一节 节奏第81-84页
        一、变速节奏第81-82页
        二、重音移位第82页
        三、复节奏第82-83页
        注释第83-84页
    第二节 音高第84-87页
        一、移位第84-85页
        二、民间旋法第85页
        三、逐步加音第85-87页
    第三节 音色第87-91页
        一、循序渐进的音色层第87-88页
        二、音色节奏引起的结构力作用第88-89页
        三、局部染色及音色对置第89-90页
        注释第90-91页
    第四节 力度第91-96页
        一、力度的结构作用第91-92页
        二、力度模型的运用第92页
        三、同力度交错第92-93页
        四、力度与配器手法的均衡第93-95页
        注释第95-96页
第五章 《台湾音画》的艺术特色及创作启示第96-105页
    第一节 民族民间性第96-99页
        一、原汁原味民歌与洋腔洋调交响第97-98页
        二、特色打击乐与西洋管弦乐第98页
        注释第98-99页
    第二节 时代交融性第99-103页
        一、印象主义与民族标题第99-101页
        二、集合思维与民族五声第101-103页
    第三节 创作启示第103-104页
    注释第104-105页
结论第105-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09页
致谢第109-11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第110页

论文共1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广平府鼓吹乐研究
下一篇:孙以强钢琴独奏曲《春舞》的演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