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3页 |
1. 研究目的 | 第9页 |
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3. 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4. 创新之处 | 第11-13页 |
1 创作溯源 | 第13-19页 |
1.1 柴科夫斯基个人简介及胡桃夹子创作背景 | 第13-14页 |
1.2 《花之圆舞曲》的创作渊源 | 第14-15页 |
1.3 《花之圆舞曲》的曲式结构 | 第15-19页 |
2 四手联弹钢琴曲《花之圆舞曲》的改编特点分析 | 第19-25页 |
2.1 音乐“交响性”的表达 | 第19-20页 |
2.2“交响语境下的声部交替” | 第20-22页 |
2.3“交响语境下的音乐表情术语服从” | 第22-25页 |
3“回归本源”——钢琴四手联弹对管弦乐器的演奏诠释 | 第25-33页 |
3.1 拨弦乐器式的演奏处理 | 第25-29页 |
3.1.1 华彩式旋律处理 | 第25-27页 |
3.1.2 琶音式和弦处理 | 第27-29页 |
3.2 木管乐器式的演奏处理 | 第29-31页 |
3.2.1“装饰性色彩”处理 | 第29-30页 |
3.2.2“呼吸法”处理 | 第30-31页 |
3.3 弓弦乐式的处理特点 | 第31-33页 |
4 四手联弹钢琴曲《花之圆舞曲》的演奏启示 | 第33-37页 |
4.1 充足的前期演奏准备 | 第33-34页 |
4.2 双人演奏技术配合 | 第34-37页 |
结论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附录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4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