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国教育事业论文--教育改革与发展论文

城乡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现状及对策分析--基于2014年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

致谢第4-5页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0-23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1 理论意义第11-12页
        1.2.2 现实意义第12页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2-21页
        1.3.1 国外研究综述第12-15页
        1.3.2 国内研究综述第15-18页
        1.3.3 简要评述第18-21页
    1.4 研究思路第21-22页
    1.5 研究方法第22-23页
2 城乡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的理论分析第23-30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23-26页
        2.1.1 公共产品的界定第23-24页
        2.1.2 公共服务的界定第24-25页
        2.1.3 城乡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的界定第25-26页
    2.2 城乡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的特点第26页
    2.3 城乡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的相关理论第26-30页
        2.3.1 有关教育公平方面的理论第26-27页
        2.3.2 有关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的理论第27-30页
3 2014年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分析第30-43页
    3.1 中国教育追踪调查基本介绍第30页
    3.2 我国城乡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现状的数据分析第30-42页
        3.2.1 总样本说明第30-31页
        3.2.2 认知能力与教育水平两者关系说明第31-32页
        3.2.3 相关交量说明第32-34页
        3.2.4 我国城乡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的描述性分析第34-36页
        3.2.5 城乡学生认知能力水平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第36-42页
    3.3 财政因素与家庭因素对学生认知能力提升有显著影响第42-43页
4 我国城乡基础教育服务非均等化的原因分析第43-48页
    4.1 财权体制不健全第43-46页
        4.1.1 总体财政投入不足第43页
        4.1.2 财权与事权不相统一第43-44页
        4.1.3 基础教育转移支付不合理第44页
        4.1.4 教育财政资源分配不合理第44-45页
        4.1.5 教育财政监督机制缺失第45-46页
    4.2 家庭因素未能充分发挥其在提商地区教育水平的作用第46-48页
        4.2.1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制家庭教育在学生认知能力上的作用第46页
        4.2.2 农村地区教育水平的持续低下将无法实现教育的良性代际传递第46-47页
        4.2.3 长期情感缺失影响孩子在精神和心理上的健康成长第47-48页
5 美国和日本在教育均等化过程中的政策借鉴第48-54页
    5.1 美国第48-50页
        5.1.1 通过立法使义务教育均等化合法化第48-49页
        5.1.2 各级政府财权事权清晰第49页
        5.1.3 “补偿性”教育政策第49-50页
    5.2 日本第50-51页
        5.2.1 通过立法保障教育公平第50页
        5.2.2 财权与事权相平衡第50-51页
        5.2.3 推行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第51页
    5.3 对我国实现城乡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启示和借鉴第51-54页
6 促进我国城乡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建议第54-61页
    6.1 充分发挥财政因素对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作用第54-57页
        6.1.1 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的力度第54-55页
        6.1.2 统一财权与事权第55页
        6.1.3 完善基础教育转移支付制度第55-56页
        6.1.4 合理分配教育资源第56-57页
        6.1.5 完善教育财政监督机制第57页
    6.2 充分发挥家庭因素对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作用第57-61页
        6.2.1 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结构第57-59页
        6.2.2 建立政府与商校双向共赢的联动合作机制第59-60页
        6.2.3 建立学校与家长双向共赢的联动合作机制第60-61页
7. 研究结论及展望第61-63页
    7.1 研究结论第61-62页
    7.2 研究不足第62页
    7.3 研究展望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标注的视频学习在教师网络研修中的应用研究--以潜江市《微课的设计与制作》网络研修为例
下一篇:“特岗教师”生存状态的调查研究--以吉林省洮南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