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古代汉语论文

古汉语气象命名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绪论第7-14页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第7-11页
        (一)汉语名物研究现状第7-10页
        (二)古汉语气象命名研究现状第10-11页
    二、研究对象和范围第11页
    三、研究理论和方法第11-12页
        (一)研究理论第11页
        (二)研究方法第11-12页
    四、研究意义和价值第12-14页
        (一) 理论意义第12页
        (二) 实践价值第12-14页
第一章 古汉语气象名分类及命名探求第14-34页
    一、古汉语气象名分类第14页
    二、古汉语气象命名探求第14-17页
        (一)古汉语气象命名探求第14页
        (二)古汉语气象命名探求方法第14-17页
    三、古汉语气象命名考释第17-34页
        (一)风类第17-20页
        (二)降水类第20-26页
        (三)雷电类第26页
        (四)光线类第26-29页
        (五)气温类第29-30页
        (六)云类第30-31页
        (七)灾害类第31-34页
第二章 古汉语气象命名取象分析第34-46页
    一、古汉语气象命名的取象分类第34-39页
        (一)取象于运动状态第34-36页
        (二)取象于外观第36-38页
        (三)取象于温度第38页
        (四)取象于数量第38-39页
        (五)取象于其他第39页
        (六)综合取象第39页
    二、古汉语气象命名取象规律第39-46页
        (一)古汉语气象命名的取象名素分布第39-42页
        (二)古汉语气象命名取象特点分析第42-46页
第三章 古汉语气象命名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征第46-51页
    一、古汉语气象命名的认知规律第46-49页
        (一)古汉语气象命名中的数量隐喻第46-48页
        (二)古汉语气象命名中的范畴化第48-49页
    二、古汉语气象命名的思维特征第49-51页
        (一)象思维是古汉语气象命名运用的基础思维第49-50页
        (二)移情思维是古汉语气象命名运用的重要思维第50-51页
结论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5页
附录第55-5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科研成果第57-59页
后记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泰国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汉语学习现状调查--以楠府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下一篇:明代后期单折短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