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22页 |
1.1 “明代后期单折短剧”的范围界定 | 第10-11页 |
1.2 明代后期单折短剧概观 | 第11-14页 |
1.2.1 单折短剧的定义 | 第11-12页 |
1.2.2 单折短剧在明代的演变 | 第12-14页 |
1.2.3 单折短剧与折子戏的区别 | 第14页 |
1.3 单折短剧在明代后期兴盛的原因 | 第14-17页 |
1.3.1 末世王朝的特殊性与单折短剧体制的优越性共同推动其发展 | 第15页 |
1.3.2 明代后期文学思潮的多样性对单折短剧的影响 | 第15-16页 |
1.3.3 文人剧作家推动了明代后期单折短剧的兴盛 | 第16页 |
1.3.4 明代中期单折短剧为后期单折短剧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 第16-17页 |
1.3.5 传奇的鼎盛对单折短剧的影响 | 第17页 |
1.4 明代后期单折短剧的研究现状和意义 | 第17-22页 |
第一章 明代后期单折短剧的版本与保存 | 第22-28页 |
第二章 明代后期单折短剧的主题内涵 | 第28-44页 |
2.1 文人怀才不遇的愤懑 | 第28-31页 |
2.2 世俗生活百态的描摹 | 第31-35页 |
2.2.1 世人的宠儿“钱” | 第31-32页 |
2.2.2 沉迷不可拔的“欲” | 第32-34页 |
2.2.3 破坏殆尽的“礼” | 第34-35页 |
2.3 对传统人生价值观的反思 | 第35-40页 |
2.3.1 入仕如入樊笼 | 第35-38页 |
2.3.2 寻求宗教解脱 | 第38-40页 |
2.4 文人闲适与自娱之作 | 第40-44页 |
第三章 明代后期单折短剧的艺术特征 | 第44-60页 |
3.1 明代后期单折短剧的基本特征 | 第44-49页 |
3.1.1 短小精悍的体制 | 第44-45页 |
3.1.2 以己身入剧的表现形式 | 第45-47页 |
3.1.3 戏谑的语言 | 第47-49页 |
3.2 明代后期单折短剧南北融合的样式特征 | 第49-53页 |
3.2.1 脚色体制 | 第49-51页 |
3.2.2 曲类与唱法 | 第51-52页 |
3.2.3 “介”与“出”的使用 | 第52-53页 |
3.2.4 下场诗与题目正名 | 第53页 |
3.3 明代后期单折短剧的文人化特征 | 第53-60页 |
3.3.1 博学多才的文人剧作家 | 第54页 |
3.3.2 偏重选取历史题材 | 第54-55页 |
3.3.3 重抒情轻叙事的表现形式 | 第55-57页 |
3.3.4 较为鲜明的案头化倾向 | 第57-60页 |
第四章 明代后期单折短剧的舞台呈现 | 第60-66页 |
4.1 明代后期单折短剧的舞台演出 | 第60-61页 |
4.2 明代后期单折短剧的舞台装扮 | 第61-66页 |
4.2.1 声腔曲调 | 第61-62页 |
4.2.2 伴奏乐器 | 第62-63页 |
4.2.3 手势身段 | 第63页 |
4.2.4 服饰穿戴 | 第63-64页 |
4.2.5 砌末 | 第64-66页 |
第五章 明代后期单折短剧的承继与影响 | 第66-76页 |
5.1 明代后期单折短剧对明代中期单折短剧的继承与新变 | 第66-72页 |
5.1.1 作家的身份与地域 | 第66-68页 |
5.1.2 作品的题材与内容 | 第68-69页 |
5.1.3 作品的关目与排场 | 第69-70页 |
5.1.4 作品的音律 | 第70-72页 |
5.2 明代后期单折短剧与同时代戏曲艺术的相互借鉴 | 第72-73页 |
5.3 明代后期单折短剧对清初单折短剧的影响 | 第73-76页 |
5.3.1 作家及内容 | 第73-74页 |
5.3.2 作品的曲调与风格 | 第74-76页 |
第六章 明代后期单折短剧的文化底蕴 | 第76-84页 |
6.1 王学及其后学影响下的明代后期单折短剧创作 | 第76-79页 |
6.1.1 自保自适以自乐的生活态度 | 第77页 |
6.1.2 张扬个性自我 | 第77-79页 |
6.2 心学与禅学相互激荡下的明代后期单折短剧创作 | 第79-81页 |
6.3 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想对明代后期单折短剧创作的影响 | 第81-84页 |
结语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致谢 | 第90-9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