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居民时空间行为的山地城市交通拥堵特征及其机理研究--重庆市内环以内区域为例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5-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1.1.1 快速、新型城镇化与多中心城市方案 | 第15-16页 |
1.1.2 出行机动化与多中心城市拥堵现象严重 | 第16-17页 |
1.1.3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7页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8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1 文献检索法 | 第19-20页 |
1.4.2 空间拓扑分析法 | 第20页 |
1.4.3 互联网数据挖掘法 | 第20页 |
1.4.4 时空间行为分析法 | 第20页 |
1.4.5 数理统计分析法 | 第20页 |
1.5 创新点 | 第20-21页 |
1.6 拟解决的关键技术和问题 | 第21-22页 |
1.7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2 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 | 第23-51页 |
2.1 城市空间结构与山地城市 | 第23-33页 |
2.1.1 城市空间结构 | 第23-24页 |
2.1.2 城市空间结构分类与多中心城市 | 第24-27页 |
2.1.3 山地城市 | 第27-28页 |
2.1.4 山地城市空间结构特征 | 第28-31页 |
2.1.5 山地城市空间结构演化 | 第31-33页 |
2.2 城市交通及交通拥堵 | 第33-35页 |
2.2.1 城市交通 | 第33页 |
2.2.2 交通拥堵的概念 | 第33页 |
2.2.3 交通拥堵定性定量分析指标 | 第33-35页 |
2.3 时空间行为 | 第35-43页 |
2.3.1 行为 | 第35页 |
2.3.2 行为地理学 | 第35-37页 |
2.3.3 时间地理学 | 第37-39页 |
2.3.4 时空间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39页 |
2.3.5 中国时空间行为的发展历程 | 第39-40页 |
2.3.6 基于时空间行为的城市规划和管理 | 第40-43页 |
2.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43-48页 |
2.4.1 城市空间结构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 第43页 |
2.4.2 山地组团城市交通拥堵研究 | 第43-45页 |
2.4.3 时空间行为与国内外交通规划研究 | 第45-46页 |
2.4.4 空间行为与行为空间 | 第46-4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8-51页 |
3 研究对象的选取 | 第51-55页 |
3.1 重庆市行政区划 | 第51页 |
3.2 重庆市主城城市空间、交通发展现状 | 第51-53页 |
3.2.1 重庆市主城空间发展现状 | 第51-52页 |
3.2.2 重庆市主城区交通发展现状 | 第52-53页 |
3.3 研究区域概况 | 第53-5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4 基于实时路况数据时空行为特征 | 第55-69页 |
4.1 时空间行为研究方法综述 | 第55-57页 |
4.2 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 | 第57-58页 |
4.2.1 数据来源及数据采集 | 第57页 |
4.2.2 数据特点及数据处理 | 第57-58页 |
4.3 交通拥堵现象的时间分布特征 | 第58-63页 |
4.3.1 基于平均拥堵度的周期性特征 | 第58-62页 |
4.3.2 累计拥堵时间特征 | 第62-63页 |
4.4 交通拥堵现象的空间聚集特征 | 第63-65页 |
4.5 拥堵现象的时空分异规律 | 第65-6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5 基于空间句法的道路空间量化 | 第69-91页 |
5.1 城市街网络空间形态的量化描述技术 | 第69-70页 |
5.2 街道空间的空间句法量化 | 第70-75页 |
5.2.1 空间句法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 第70-73页 |
5.2.3 空间句法的研究进展 | 第73-74页 |
5.2.4 空间句法在城市交通研究中的应用 | 第74-75页 |
5.3 数据来源及方法 | 第75-76页 |
5.4 句法整合度(Integration)分析 | 第76-80页 |
5.4.1 句法整合度的空间分布概况 | 第76-79页 |
5.4.2 句法整合度与拥堵的关系 | 第79-80页 |
5.5 句法选择度(Choice)分析 | 第80-84页 |
5.5.1 句法选择度空间分布概况 | 第80-81页 |
5.5.2 句法选择度与拥堵的关系 | 第81-84页 |
5.6 拓扑深度(Depth)分析 | 第84-87页 |
5.6.1 拓扑深度空间分布概况 | 第84-85页 |
5.6.2 拓扑深度与拥堵的关系 | 第85-87页 |
5.7 街网密度分析 | 第87-89页 |
5.7.1 街网密度空间分布概况 | 第87-88页 |
5.7.2 街网密度与拥堵的关系 | 第88-89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6 基于时空间特征的拥堵类型划分及特征总结 | 第91-103页 |
6.1 交通拥堵类型划分方法综述 | 第91页 |
6.2 交通拥堵类型划分方法 | 第91-93页 |
6.3 交通拥堵类型对比分析 | 第93-101页 |
6.3.1 无峰畅通型 | 第95-96页 |
6.3.2 早高峰敏感型 | 第96-97页 |
6.3.3 晚高峰敏感型 | 第97-98页 |
6.3.4 早高峰强势型 | 第98-99页 |
6.3.5 晚高峰强势型 | 第99-100页 |
6.3.6 无峰拥堵型 | 第100-101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7 交通拥堵空间格局形成的动力机制分析 | 第103-109页 |
7.1 城市经济活动推动下的职住分离 | 第103-104页 |
7.2 社会消费偏好下的居住空间与生活空间的分异 | 第104-106页 |
7.3 交通技术突破下的城市蔓延 | 第106-107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8 结语与展望 | 第109-111页 |
8.1 研究结论 | 第109页 |
8.2 研究创新 | 第109-110页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10-111页 |
致谢 | 第111-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1页 |
附录 | 第121-126页 |
A. 附表 | 第121-126页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