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8页 |
| 摘要 | 第9-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 一、选题依据 | 第11-13页 |
| (一)关于СОШ | 第11页 |
| (二)系统词典学 | 第11-12页 |
| (三)СОШ中带后缀-ник条目 | 第12-13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页 |
| 三、研究目的及其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 (一)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7页 |
| 四、研究方法 | 第17页 |
| 五、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注释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СОШ中带后缀-ник表人条目释义元语言 | 第19-27页 |
| 一、元语言理论的形成及其词典释义元语言 | 第19-21页 |
| (一)元语言理论的形成 | 第19页 |
| (二)词典释义元语言 | 第19-21页 |
| 二、СОШ中带后缀-ник表人条目释义元语言单位 | 第21-24页 |
| 三、СОШ中带后缀-ник表人条目释义词汇使用特点 | 第24-25页 |
| 四、本章小结 | 第25页 |
| 注释 | 第25-27页 |
| 第三章 СОШ中带后缀-ник表人条目释义问题 | 第27-36页 |
| 一、词典释义模式的研究及其建构原则 | 第27-28页 |
| 二、СОШ中带后缀-ник表人条目释义的建模 | 第28-33页 |
| (一)“一致定语+中心词”模式 | 第28-29页 |
| (二)“中心词+非一致定语”模式 | 第29-30页 |
| (三)“中心词+形动词/形容词短语”模式 | 第30页 |
| (四)“中心词+定语从句”模式 | 第30-31页 |
| (五)“同义词/近义词”模式 | 第31-32页 |
| (六)组合模式 | 第32-33页 |
| 三、СОШ中带后缀-ник表人条目释义方法 | 第33-35页 |
| (一)限定短语释义法 | 第33-34页 |
| (二)定语从句释义法 | 第34页 |
| (三)同义或近义释义法 | 第34-35页 |
| 四、本章小结 | 第35页 |
| 注释 | 第35-36页 |
| 第四章 中俄词典中带后缀-ник表人条目与其译语对应词释义的异同 | 第36-45页 |
| 一、《现汉》中表人条目 | 第36-37页 |
| 二、带后缀-ник表人条目在《现汉》中译语对应词释义模式的建构 | 第37-40页 |
| (一)“形容词+中心词”模式 | 第37-39页 |
| (二)“形容词+中心词+限定成分”模式 | 第39页 |
| (三)“同义词/近义词”模式 | 第39-40页 |
| 三、带后缀-ник表人条目在《现汉》中译语对应词的释义方法 | 第40-41页 |
| (一)定义释义法 | 第40页 |
| (二)同义释义法 | 第40-41页 |
| 四、俄汉词典中该类表人条目释义模式及其释义方法对比 | 第41-43页 |
| (一)释义模式和释义方法的相同之处 | 第41-42页 |
| (二)释义模式和释义方法的不同之处 | 第42-43页 |
| 五、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注释 | 第44-45页 |
| 第五章 课题研究的实际应用 | 第45-51页 |
| 一、带后缀-ник表人条目释义问题研究与俄语教学 | 第45-46页 |
| 二、带后缀-ник表人条目释义问题研究与教学词典编纂 | 第46-50页 |
| (一)教学词典学 | 第46-47页 |
| (二)俄语教学词典的属性 | 第47-48页 |
| (三)俄语教学词典的设计 | 第48-50页 |
| 三、本章小结 | 第50页 |
| 注释 | 第50-51页 |
| 结语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6-58页 |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