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成年人心理学论文

中学教师职业认同、职业倦怠与幸福感状况及其关系研究

中文摘要第4-5页
英文摘要第5页
引言第9-10页
1 文献综述第10-16页
    1.1 对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第10-11页
        1.1.1 国外的研究第10页
        1.1.2 国内研究第10-11页
    1.2 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第11-12页
        1.2.1 国外的研究第11-12页
        1.2.2 国内的研究第12页
    1.3 关于教师幸福感的研究第12-13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页
    1.4 对教师职业认同、职业倦怠和幸福感关系的研究第13-16页
        1.4.1 教师职业认同与职业倦怠关系研究第13-14页
        1.4.2 教师职业认同与幸福感关系研究第14页
        1.4.3 教师职业倦怠与幸福感关系研究第14页
        1.4.4 教师职业认同、职业倦怠与幸福感关系研究第14-16页
2 问题提出第16-18页
    2.1 问题提出第16页
    2.2 研究意义第16-17页
        2.2.1 理论意义第16页
        2.2.2 实践意义第16-17页
    2.3 研究目的第17-18页
3 研究设计第18-21页
    3.1 研究目的第18页
    3.2 研究思路第18页
    3.3 研究假设第18-19页
    3.4 研究被试第19页
    3.5 研究工具第19-20页
        3.5.1 中学教师职业认同问卷第19-20页
        3.5.2 中学教师职业倦怠问卷第20页
        3.5.3 中学教师幸福感问卷第20页
    3.6 数据处理第20-21页
4 研究结果第21-37页
    4.1 中学教师职业认同、职业倦怠、幸福感的描述性统计第21-22页
        4.1.1 中学教师职业认同的描述性统计第21页
        4.1.2 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描述性统计第21页
        4.1.3 中学教师幸福感的描述性统计第21-22页
    4.2 中学教师职业认同、职业倦怠和幸福感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分析第22-34页
        4.2.1 中学教师职业认同、职业倦怠、幸福感的性别差异第22-24页
        4.2.2 中学教师职业认同、职业倦怠、幸福感的教龄差异第24-26页
        4.2.3 中学教师职业认同、职业倦怠、幸福感的年龄差异第26-29页
        4.2.4 中学教师职业认同、职业倦怠、幸福感的学历差异第29-31页
        4.2.5 中学教师职业认同、职业倦怠、幸福感的职称差异第31-34页
    4.3 中学教师职业认同、职业倦怠与幸福感的相关分析第34-36页
        4.3.1 职业认同与职业倦怠相关第35页
        4.3.2 职业认同与主观幸福感相关第35页
        4.3.3 职业倦怠与主观幸福感相关第35-36页
    4.4 中学教师职业认同、职业倦怠与幸福感的多元回归分析第36-37页
5 讨论第37-45页
    5.1 所调查石家庄和邢台地区中学教师的基本情况分析第37页
    5.2 石家庄和邢台地区教师职业认同、职业倦怠和幸福感的总体情况第37-38页
        5.2.1 职业认同总体状况分析第37-38页
        5.2.2 职业倦怠总体状况分析第38页
        5.2.3 幸福感总体状况分析第38页
    5.3 中学教师职业认同、职业倦怠和幸福感的人口统计学各因素的分析第38-43页
        5.3.1 中学教师职业认同、职业倦怠和幸福感的性别特点分析第38-39页
        5.3.2 中学教师职业认同、职业倦怠和幸福感的教龄特点分析第39-41页
        5.3.3 中学教师职业认同、职业倦怠和幸福感的学历特点分析第41-42页
        5.3.4 中学教师职业认同、职业倦怠和幸福感的职称特点分析第42-43页
    5.4 中职教师职业认同、职业倦怠与幸福感的相关分析第43-44页
        5.4.1 职业认同与职业倦怠第43页
        5.4.2 职业认同与主观幸福感第43页
        5.4.3 职业倦怠与主观幸福感第43-44页
    5.5 中学教师职业认同、职业倦怠与幸福感的回归分析第44-45页
6 总结第45-48页
    6.1 研究结论第45页
    6.2 不足与展望第45页
    6.3 对策与建议第45-48页
        6.3.1 学校要关注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加强心理教育和关怀第46页
        6.3.2 学校应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教师第46页
        6.3.3 中学教师要努力实现由为生存从教到为使命从教的转变第46-47页
        6.3.4 中学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专业成长第47页
        6.3.5 中学教师要保持平和的心态第47页
        6.3.6 中学教师要从内心接纳和相信自己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1页
附录第51-56页
后记第56-5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寄宿制中学生人际关系现状及其焦点解决团体辅导干预研究
下一篇:同辈群体交往对中职生信任感与人际关系影响的干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