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同辈群体交往对中职生信任感与人际关系影响的干预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引言第10-11页
1 文献综述第11-19页
    1.1 同辈群体交往、中职生的含义及理论依据第11-14页
        1.1.1 同辈群体交往定义第11页
        1.1.2 同辈群体交往的理论基础第11-14页
    1.2 中职生的含义、特点及相关研究第14-15页
        1.2.1 中职生含义第14页
        1.2.2 中职生特征第14-15页
        1.2.3 中职生的相关研究第15页
    1.3 信任感研究综述第15-16页
    1.4 人际关系研究综述第16-19页
        1.4.1 人际关系含义第16页
        1.4.2 西方人际关系理论第16-17页
        1.4.3 人际关系相关研究第17-19页
2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假设第19-22页
    2.1 问题的提出第19页
        2.1.1 关于同辈群体交往的研究情况及不足之处第19页
    2.2 信任感与人际关系之间的关系第19-20页
        2.2.1 信任感与人际关系之间的相关关系第19页
        2.2.2 信任感对人际关系的回归分析第19-20页
    2.3 本研究拟研究的主要问题第20页
    2.4 本研究的意义第20-22页
        2.4.1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第20-21页
        2.4.2 中职生同辈群体研究的现实意义第21-22页
3 干预研究第22-25页
    3.1 研究假设第22页
    3.2 研究目的第22页
    3.3 研究方法第22-23页
        3.3.1 研究设计第22页
        3.3.2 被试第22-23页
        3.3.3 研究的工具第23页
    3.4 研究程序第23-24页
        3.4.1 实验教师的培训第23页
        3.4.2 实验的前测第23页
        3.4.3 实验的实施第23-24页
        3.4.4 实验的后测第24页
    3.5 对实验中无关变量的控制第24页
    3.6 对实验结果的处理第24-25页
4 研究结果与分析第25-28页
    4.1 不同性别的学生在两个量表上的差异第25页
    4.2 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在两个量表上的差异第25页
    4.3 不同生源学生在两个量表上的差异第25-26页
    4.4 实验班与控制班在前测结果上所存在的差异第26页
    4.5 实验班的前后测所存在的差异第26-27页
    4.6 控制班的前后测所存在的差异第27页
    4.7 实验班、控制班的后测所存在的差异第27-28页
5 讨论第28-34页
    5.1 性别、是否独生、家庭生源地等因素对中职生信任感的影响第28页
        5.1.1 不同性别的学生的信任感水平存在显著的差异第28页
        5.1.2 独生与非独生的学生的信任感水平不存在显著的差异第28页
        5.1.3 来自不同生源地的学生的信任感水平存在显著的差异第28页
    5.2 性别、是否独生、家庭生源地等因素对中职生人际关系的影响第28-29页
        5.2.1 不同性别的学生的人际关系水平不存在显著的差异第28-29页
        5.2.2 独生与非独生的学生的人际关系水平不存在显著的差异第29页
        5.2.3 来自不同生源地的学生的人际关系水平存在显著的差异第29页
    5.3 同辈群体交往对中职生信任感的影响第29-30页
    5.4 同辈群体交往对中职生人际关系的影响第30页
    5.5 如何加强对中职生的同辈群体交往的有效引导第30-32页
        5.5.1 首先了解中职生的同辈群体的层次与状况第30-31页
        5.5.2 注意发挥团委和学生会的作用进行有效引导第31页
        5.5.3 以心理疏导的方式增强中职生交往能力,消除交往中产生的误解和困惑第31页
        5.5.4 对于虚拟同辈群体的交往,要加强引导和教育,尽量减轻对中职生的不利影响第31-32页
    5.6 研究反思第32-34页
        5.6.1 干预训练的不足之处第32页
        5.6.2 今后关于同辈群体研究的建议第32-34页
6 研究结论第34-35页
参考文献第35-37页
附录第37-47页
后记(致谢)第47页

论文共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学教师职业认同、职业倦怠与幸福感状况及其关系研究
下一篇:高中生道德价值观问卷编制及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