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1页 |
导言 | 第11-25页 |
一、 选题的背景以及问题的提出 | 第11-17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11-15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二、 思路与框架 | 第17-25页 |
(一)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7-23页 |
(二) 重点难点与创新尝试 | 第23页 |
(三) 本选题的研究价值 | 第23-24页 |
(四)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24-25页 |
第一章 道德关怀——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 第25-43页 |
一、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与人的终极关怀 | 第25-31页 |
(一)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 | 第26页 |
(二) 思想政治教育为实现人的终极关怀目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 第26-31页 |
二、 道德关怀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 | 第31-39页 |
(一) 道德关怀体现着道德精神 | 第32-35页 |
(二) 道德关怀蕴含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 第35-36页 |
(三) 道德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点要素之一 | 第36-39页 |
三、 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关怀理念的基本要求 | 第39-43页 |
(一) 以学生为根本 | 第39-41页 |
(二) 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 | 第41-43页 |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关怀的历史表现 | 第43-64页 |
一、 中国古代政治伦理教育中的道德关怀思想 | 第43-50页 |
(一) 在教育原则上,注重以道德教育为根本 | 第43-44页 |
(二) 在教育目的上,注重培养“仁者爱人”、“泛爱众”的道德关怀精神 | 第44-45页 |
(三) 在教育内容上,注重“修身为本”,追求道德至善的理想人格 | 第45-48页 |
(四) 在教育方法上,讲究教化与修身的统一,尤其强调道德的“内化” | 第48-49页 |
(五) 在教育主客体关系上,重视教学相长 | 第49-50页 |
二、 中国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道德关怀思想 | 第50-55页 |
(一) 中国近代进步资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张 | 第51页 |
(二)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思想政治教育 | 第51-55页 |
三、 西方道德教育中的道德关怀思想 | 第55-61页 |
(一) 在道德教育目的上,强调个性发展 | 第55-57页 |
(二) 在道德教育内容上,坚持以人道主义精神为基础,注重结合教育对象的心理发展特征 | 第57-58页 |
(三) 在道德教育方法上,倡导情感教育和理性教育的结合 | 第58-60页 |
(四) 在道德教育主客体关系上,建立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 第60-61页 |
四、 马克思恩格斯有关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关怀理念的主要观点 | 第61-64页 |
(一) 实现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 | 第61-62页 |
(二) 建立关爱、平等、尊重、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 | 第62-64页 |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关怀的主体 | 第64-82页 |
一、 道德关怀中的关怀关系 | 第64-73页 |
(一) 关怀是一种主体间关系模式 | 第64-65页 |
(二) 关怀是一种德性 | 第65-66页 |
(三) 道德关怀的要素分析 | 第66-71页 |
(四) 道德关怀关系的构成 | 第71-73页 |
二、 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关怀中的教育者主体 | 第73-79页 |
(一)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和地位 | 第73-75页 |
(二) 思想政治教育者承担道德关怀义务的必要性 | 第75-77页 |
(三)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道德关怀义务 | 第77-79页 |
三、 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关怀中的受教育者主体 | 第79-82页 |
第四章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关怀的策略思路 | 第82-97页 |
一、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贯彻道德关怀理念的基本原则 | 第82-87页 |
(一) 交往对话原则 | 第82-84页 |
(二) 全面发展原则 | 第84-86页 |
(三) 自主育德原则 | 第86-87页 |
二、 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关怀建设的重点路径 | 第87-97页 |
(一) 加强师德建设,使教师成为学生精神世界的“关怀者” | 第88-89页 |
(二) 创设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关怀的有效载体,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渠道 | 第89-91页 |
(三) 由总结性评估向发展性评估转变,构建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体系 | 第91-97页 |
结语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2页 |
后记 | 第102-103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