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导论 | 第10-19页 |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 | 第10-12页 |
(一) “三个自信”的提出 | 第10页 |
(二) “三个自信”与“中国梦” | 第10页 |
(三) “三个自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成就 | 第10-11页 |
(四) “三个自信”与深化改革 | 第11页 |
(五) 国内外对“三个自信”的质疑和困惑 | 第11-12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一) 关于社会主义教育的研究 | 第12-13页 |
(二) 关于“三个自信”的研究 | 第13-15页 |
(三) 关于经典作家的社会主义自信思想和革命实践的研究 | 第15页 |
(四) 西方学者关于“三个自信”的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五) 小结 | 第16页 |
三、 研究框架及创新 | 第16-19页 |
第一章 “三个自信”的一般理论 | 第19-33页 |
一、 自信的内涵及特点 | 第19-22页 |
(一) 自信的词源学考察 | 第19页 |
(二) 自信概念的研究视角 | 第19-20页 |
(三) 自信的内涵 | 第20页 |
(四) 自信的生成 | 第20-22页 |
二、 “三个自信”的科学内涵和内在逻辑 | 第22-26页 |
(一) “三个自信”的科学内涵 | 第22-24页 |
(二) “三个自信”的内在逻辑 | 第24-26页 |
三、 “三个自信”的理论溯源 | 第26-33页 |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自信思想 | 第26-28页 |
(二) 列宁的社会主义自信思想 | 第28-31页 |
(三)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自信思想 | 第31-33页 |
第二章 “三个自信”教育的内涵、特征和定位 | 第33-49页 |
一、 “三个自信”教育的科学内涵 | 第33-38页 |
(一) “三个自信”教育是社会主义进程到一定阶段的教育 | 第33-35页 |
(二) “三个自信”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深化和拓展 | 第35-37页 |
(三) “三个自信”教育是当前各种社会主义教育形式的整合和升华 | 第37-38页 |
二、 “三个自信”教育的特征 | 第38-42页 |
(一) 教育目标的层次性 | 第38-39页 |
(二) 教育内容的系统性 | 第39-40页 |
(三) 教育方式方法的实践性 | 第40-42页 |
三、 “三个自信”教育的定位 | 第42-49页 |
(一) “三个自信”教育的价值定位 | 第42-45页 |
(二) “三个自信”教育的功能定位 | 第45-49页 |
第三章 社会主义自信教育的历史考察 | 第49-68页 |
一、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主义自信的宣传教育 | 第49-51页 |
(一) 共产主义者同盟时期的社会主义自信宣传教育 | 第49页 |
(二) 第一国际时期的社会主义自信宣传教育(1864-1876) | 第49-50页 |
(三) 巴黎公社以后的社会主义自信宣传教育 | 第50-51页 |
(四) 恩格斯晚年的社会主义自信宣传教育 | 第51页 |
二、 列宁、斯大林领导苏维埃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社会主义自信教育 | 第51-54页 |
(一) 列宁在夺取、巩固政权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社会主义自信教育 | 第51-53页 |
(二) 斯大林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社会主义自信宣传教育 | 第53-54页 |
三、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开展的社会主义自信教育 | 第54-62页 |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主义自信教育 | 第54-57页 |
(二)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自信教育 | 第57-58页 |
(三)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自信教育 | 第58-62页 |
四、 社会主义自信教育的历史经验 | 第62-68页 |
(一) 社会主义自信教育的根本是社会主义的发展 | 第62-63页 |
(二) 社会主义自信教育的核心是理想信念 | 第63-64页 |
(三) 社会主义自信教育的基础和重点是党员干部的自信 | 第64-66页 |
(四) 社会主义自信教育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 | 第66-68页 |
第四章 “三个自信”教育的现状分析 | 第68-92页 |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现状 | 第68-77页 |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现状 | 第68-70页 |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现状 | 第70-73页 |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现状 | 第73-77页 |
二、 “三个自信”教育的研究现状 | 第77-81页 |
(一) 理论研究中的政治宣讲色彩较浓,缺少深入全面的论证和说理 | 第77-78页 |
(二) 抽象的理论分析较多,实证分析和比较分析相对不足 | 第78-79页 |
(三) 理论研究的理论视野和理论境界的开放性不足 | 第79-81页 |
三、 “三个自信”教育的施教和接受状况 | 第81-86页 |
(一) “三个自信”教育的目标设定问题 | 第81-82页 |
(二) “三个自信”教育的内容安排问题 | 第82-83页 |
(三) “三个自信”教育的实施主体问题 | 第83页 |
(四) “三个自信”教育接受主体问题 | 第83-85页 |
(五) “三个自信”教育方法问题 | 第85-86页 |
四、 “三个自信”教育的其他相关影响因素 | 第86-92页 |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发展和创新 | 第87-88页 |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部环境因素 | 第88-89页 |
(三) 社会心态导向 | 第89-92页 |
第五章 “三个自信”教育的实施策略 | 第92-116页 |
一、 “三个自信”教育的实施原则 | 第92-95页 |
(一) 方向性原则 | 第92页 |
(二) 层次性原则 | 第92-93页 |
(三) 实践性原则 | 第93-94页 |
(四) 开放性原则 | 第94页 |
(五) 整体协同性原则 | 第94-95页 |
二、 “三个自信”教育目标构成 | 第95-102页 |
(一) “三个自信”的客体价值认同目标 | 第96-98页 |
(二) “三个自信”的主体自我认可目标 | 第98-102页 |
三、 “三个自信”教育的内容侧重 | 第102-109页 |
(一)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教育 | 第102-104页 |
(二) 关于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的教育 | 第104-105页 |
(三)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一致性的教育 | 第105-107页 |
(四)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跨制度比较教育 | 第107-108页 |
(五)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教育重点难点问题释疑 | 第108-109页 |
四、 “三个自信”教育的主要方法和载体 | 第109-116页 |
(一) “三个自信”教育的主要方法 | 第110-112页 |
(二) “三个自信”教育的基本载体 | 第112-116页 |
结语 | 第116-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2页 |
后记 | 第122-123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