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科学论文--食品化学论文

酶水解结合酶交联处理改善大豆分离蛋白功能特性及其在肉制品中的应用

摘要第10-12页
英文摘要第12-14页
1 前言第15-23页
    1.1 立题背景第15页
    1.2 大豆分离蛋白(SPI)概述第15-18页
        1.2.1 大豆蛋白的组成与结构性质第15-16页
        1.2.2 大豆蛋白的功能性质第16-18页
    1.3 大豆分离蛋白的酶改性研究第18-20页
        1.3.1 大豆分离蛋白改性的方法第18-19页
        1.3.2 大豆分离蛋白限制性酶解改性第19页
        1.3.3 木瓜蛋白酶与TG对大豆蛋白的改性第19-20页
    1.4 大豆蛋白在肉制品中的应用第20-21页
        1.4.1 肌原纤维蛋白概述第20页
        1.4.2 大豆蛋白在肉制品中的应用第20-21页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1页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第21-23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3-33页
    2.1 原料与设备第23-25页
        2.1.1 材料与试剂第23-24页
        2.1.2 仪器与设备第24-25页
    2.2 实验方法第25-33页
        2.2.1 原料的制备第25-26页
        2.2.2 大豆分离蛋白功能性质的测定第26-27页
        2.2.3 大豆分离蛋白结构性质的测定第27-28页
        2.2.4 改性大豆分离蛋白与肌原纤维蛋白的互作第28-29页
        2.2.5 添加改性后大豆蛋白对火腿肠品质的影响第29-31页
        2.2.6 数据统计分析第31-32页
        2.2.7 实验设计第32-33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3-79页
    3.1 酶改性处理对大豆分离蛋白功能性质的影响第33-36页
        3.1.1 双缩脲法测蛋白含量的标准曲线第33页
        3.1.2 限制性酶解结合TG交联对大豆分离蛋白分散指数的变化第33-34页
        3.1.3 限制性酶解结合TG交联的大豆分离蛋白乳化液乳化活力和乳化稳定性的变化第34-36页
        3.1.4 限制性酶解结合TG交联的大豆分离蛋白乳化液电势的变化第36页
    3.2 限制性酶解结合TG交联对大豆蛋白结构性质的影响第36-51页
        3.2.1 限制性酶解结合TG交联改性大豆分离蛋白紫外光谱扫描图谱分析第36-40页
        3.2.2 限制性酶解结合TG交联改性大豆分离蛋白质色氨酸荧光扫描图谱分析第40-41页
        3.2.3 限制性酶解结合TG交联改性大豆分离蛋白拉曼光谱分析第41-44页
        3.2.4 限制性酶解结合TG交联改性大豆分离蛋白圆二色谱(CD)分析第44-45页
        3.2.5 限制性酶解结合TG交联对大豆分离蛋白分子量分布的影响第45-48页
        3.2.6 限制性酶解结合TG交联对大豆分离蛋白粒径的变化的影响第48-50页
        3.2.7 限制性酶解结合TG交联处理的大豆分离蛋白SDS-PAGE分析第50-51页
    3.3 TG交联后限制性酶解对大豆分离蛋白功能性质的影响第51-53页
        3.3.1 TG交联后限制性酶解对大豆分离蛋白分散性的影响第51页
        3.3.2 TG交联后限制性酶解对大豆分离蛋白乳化性的影响第51-52页
        3.3.3 TG交联后限制性酶解的大豆分离蛋白乳化液电势的变化第52-53页
    3.4 TG交联后限制性酶解对大豆分离蛋白结构性质的影响第53-64页
        3.4.1 TG交联后限制性酶解的大豆分离蛋白紫外光谱扫描图谱分析第53-56页
        3.4.2 TG交联后限制性酶解的大豆分离蛋白色氨酸荧光扫描图谱分析第56-58页
        3.4.3 TG交联后限制性酶解的大豆分离蛋白拉曼光谱分析第58-59页
        3.4.4 TG交联后限制性酶解的大豆分离蛋白圆二色谱分析第59-61页
        3.4.5 TG交联后限制性酶解对大豆分离蛋白分子量分布的影响第61-62页
        3.4.6 TG交联后限制性酶解对大豆分离蛋白粒径的变化的影响第62-64页
        3.4.7 TG交联后限制性酶解大豆分离蛋白SDS-PAGE分析第64页
    3.5 改性大豆蛋白DH0.5Cr与肌原纤维蛋白的复配第64-70页
        3.5.1 改性大豆蛋白DH0.5Cr对肌原纤维蛋白浊度的影响第65页
        3.5.2 改性大豆蛋白DH0.5Cr对于肌原纤维蛋白溶解度的影响第65-66页
        3.5.3 改性大豆蛋白DH0.5Cr对于肌原纤维蛋白乳化活力和乳化稳定性的影响第66-68页
        3.5.4 改性大豆蛋白DH0.5Cr对肌原纤维蛋白结构的影响第68-70页
    3.6 添加不同比例SPI及酶改性大豆蛋白对火腿肠产品品质的影响第70-79页
        3.6.1 添加不同比例SPI及酶改性大豆蛋白对火腿肠产品蒸煮损失的影响第70-72页
        3.6.2 添加不同比例SPI及酶改性大豆蛋白对火腿肠产品色差的影响第72-73页
        3.6.3 添加不同比例SPI及酶改性大豆蛋白对火腿肠产品质构特性的影响第73-74页
        3.6.4 添加不同比例SPI及酶改性大豆蛋白对火腿肠产品火腿肠水分子的弛豫特性影响第74-77页
        3.6.5 蒸煮损失、T_(21)、质构特性的相关性分析第77页
        3.6.6 添加不同比例SPI及酶改性大豆蛋白对火腿肠感官评定结果的影响第77-79页
4 讨论第79-91页
    4.1 限制性酶解结合TG交联对大豆蛋白功能性质的影响第79-81页
        4.1.1 限制性酶解结合TG交联大豆分离蛋白分散指数的变化第79页
        4.1.2 限制性酶解结合TG交联大豆分离蛋白乳化活力和乳化稳定性的变化第79-80页
        4.1.3 限制性酶解结合TG交联的大豆分离蛋白乳化液电势的变化第80-81页
    4.2 限制性酶解结合TG交联对大豆蛋白结构性质的影响第81-83页
        4.2.1 限制性酶解结合TG交联改性大豆分离蛋白紫外光谱扫描图谱分析第81页
        4.2.2 限制性酶解结合TG交联改性大豆分离蛋白色氨酸荧光扫描图谱分析第81-82页
        4.2.3 限制性酶解结合TG交联改性大豆分离蛋白拉曼光谱分析第82页
        4.2.4 限制性酶解结合TG交联改性大豆分离蛋白圆二色谱分析第82页
        4.2.5 限制性酶解结合TG交联对大豆分离蛋白聚集性质的影响第82-83页
    4.3 TG交联后限制性酶解对大豆分离蛋白功能性质的影响第83-84页
        4.3.1 TG交联后限制性酶解对大豆分离蛋白分散性的影响第83页
        4.3.2 TG交联后限制性酶解对大豆分离蛋白乳化性的影响第83页
        4.3.3 TG交联后限制性酶解的大豆分离蛋白乳化液电势的变化第83-84页
    4.4 TG交联后限制性酶解对大豆分离蛋白结构性质的影响第84-86页
        4.4.1 TG交联后限制性酶解的大豆分离蛋白紫外光谱扫描图谱分析第84页
        4.4.2 TG交联后限制性酶解的大豆分离蛋白色氨酸荧光扫描图谱分析第84-85页
        4.4.3 TG交联后限制性酶解的大豆分离蛋白拉曼光谱分析第85页
        4.4.4 TG交联后限制性酶解的大豆分离蛋白圆二色谱分析第85页
        4.4.5 TG交联后限制性酶解对大豆分离蛋聚集性质的影响第85-86页
    4.5 改性大豆蛋白DH0.5Cr与肌原纤维蛋白的复配第86-87页
        4.5.1 改性大豆蛋白DH0.5Cr对肌原纤维蛋白浊度的影响第86页
        4.5.2 改性大豆蛋白DH0.5Cr对于肌原纤维蛋白溶解度的影响第86页
        4.5.3 改性大豆蛋白DH0.5Cr对于肌原纤维蛋白乳化性的影响第86-87页
        4.5.4 改性大豆蛋白DH0.5Cr对肌原纤维蛋白结构的影响第87页
    4.6 添加不同比例SPI及酶改性大豆蛋白对火腿肠品质的影响第87-91页
        4.6.1 添加不同比例SPI及酶改性大豆蛋白对火腿肠蒸煮损失的影响第87-88页
        4.6.2 添加不同比例SPI及酶改性大豆蛋白对火腿肠色差的影响第88页
        4.6.3 添加不同比例SPI及酶改性大豆蛋白对火腿肠质构特性的影响第88-89页
        4.6.4 添加不同比例SPI及酶改性大豆蛋白对火腿肠火腿肠水分子的弛豫特性影响第89页
        4.6.5 T21、蒸煮损失、质构特性的相关性分析第89-90页
        4.6.6 添加不同比例SPI及酶改性大豆蛋白对火腿肠感官评定结果的影响第90-91页
5 结论第91-93页
致谢第93-94页
参考文献第94-103页
附录第103-10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赛珍珠笔下的中华民国形象--以《大地三部曲》为例
下一篇:深圳高压电缆护套环流超标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