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6页 |
1.1 李果实采后病害的发生及防治 | 第14-17页 |
1.1.1 李果实产业现状 | 第14页 |
1.1.2 李果实采后主要侵染性病害及发病症状 | 第14-15页 |
1.1.3 果蔬侵染性病害侵染途径及影响因素 | 第15页 |
1.1.4 李果实采后防腐保鲜技术 | 第15-17页 |
1.2 拮抗酵母对果蔬采后病害的生物防治 | 第17-19页 |
1.2.1 拮抗酵母对果蔬采后病害的生物防治效果 | 第17-18页 |
1.2.3 拮抗酵母应用的局限性 | 第18-19页 |
1.2.4 拮抗酵母与其他物质的协同作用 | 第19页 |
1.3 拮抗酵母的生防机制 | 第19-23页 |
1.3.1 营养与空间的竞争 | 第20页 |
1.3.2 生物膜的形成 | 第20-21页 |
1.3.3 代谢产物抑菌 | 第21页 |
1.3.4 寄生作用 | 第21-22页 |
1.3.5 诱导果实抗病性 | 第22-23页 |
1.3.6 活性氧代谢作用 | 第23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内容及预期成果 | 第23-26页 |
1.4.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3-24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页 |
1.4.3 预期结果 | 第24-25页 |
1.4.4 创新点 | 第25-26页 |
第二章 P.membranaefaciens和K.apiculata对李果实褐腐病的控制效果及其生长动态研究 | 第26-38页 |
2.1 前言 | 第26-27页 |
2.2 材料与设备 | 第27-28页 |
2.2.1 试验材料 | 第27页 |
2.2.2 试验试剂 | 第27-28页 |
2.2.3 试验设备 | 第28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28-30页 |
2.3.1 培养基制备 | 第28-29页 |
2.3.2 P.membranaefaciens和K.apiculata接种处理对李果实褐腐病的控制 | 第29页 |
2.3.3 P.membranaefaciens和K.apiculata浸泡处理对李果实褐腐病的控制 | 第29页 |
2.3.4 P.membranaefaciens、K.apiculata在果实伤口处的生长动态 | 第29-30页 |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0页 |
2.5 结果与分析 | 第30-34页 |
2.5.1 P.membranaefaciens和K.apiculata接种处理对李果实褐腐病的控制 | 第30-32页 |
2.5.2 P.membranaefaciens和K.apiculata浸泡处理对李果实褐腐病的控制 | 第32-33页 |
2.5.3 P.membranaefaciens、K.apiculata在果实伤口处的生长动态 | 第33-34页 |
2.6 讨论 | 第34-35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5-38页 |
第三章P.membranaefaciens和K.apiculata处理对李果实褐腐病的生物防治机制研究 | 第38-64页 |
3.1 前言 | 第38-39页 |
3.2 材料与设备 | 第39-41页 |
3.2.1 试验材料 | 第39页 |
3.2.2 试验试剂 | 第39-40页 |
3.2.3 试验设备 | 第40-41页 |
3.3 试验方法 | 第41-46页 |
3.3.1 P.membranaefaciens、K.apiculata与M.fructicola在果实伤口处的竞争作用 | 第41页 |
3.3.2 P.membranaefaciens、K.apiculata对M.fructicola的直接抑制作用 | 第41-42页 |
3.3.3 P.membranaefaciens、K.apiculata对M.fructicola的寄生作用 | 第42-43页 |
3.3.4 P.membranaefaciens、K.apiculata产生的挥发性代谢产物对褐腐病的控制 | 第43-44页 |
3.3.5 P.membranaefaciens、K.apiculata对李果实苯丙烷代谢途径的影响 | 第44-46页 |
3.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46页 |
3.5 结果与分析 | 第46-59页 |
3.5.1 P.membranaefaciens、K.apiculata与M.fructicola在果实伤口处的竞争作用 | 第46-47页 |
3.5.2 P.membranaefaciens、K.apiculata对M.fructicola的直接抑制作用 | 第47-48页 |
3.5.3 P.membranaefaciens、K.apiculata对M.fructicola的寄生作用 | 第48-49页 |
3.5.4 P.membranaefaciens、K.apiculata产生的挥发性代谢产物对褐腐病的控制 | 第49-53页 |
3.5.5 P.membranaefaciens、K.apiculata对李果实苯丙烷代谢途径的诱导 | 第53-59页 |
3.6 讨论 | 第59-61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1-64页 |
第四章P.membranaefaciens、K.apiculata与营养物质协同作用对李果实褐腐病的控制研究 | 第64-80页 |
4.1 前言 | 第64-65页 |
4.2 材料与设备 | 第65-67页 |
4.2.1 试验材料 | 第65页 |
4.2.2 试验试剂 | 第65-66页 |
4.2.3 试验设备 | 第66-67页 |
4.3 试验方法 | 第67-70页 |
4.3.1 混合糖、氨基酸、维生素对P.membranaefaciens、K.apiculata控制李果实褐腐病效果的影响 | 第67-68页 |
4.3.2 混合糖、氨基酸对P.membranaefaciens、K.apiculata在李果实伤口处生长动态的影响 | 第68-69页 |
4.3.3 P.membranaefaciens和K.apiculata对单一成分糖、氨基酸的营养选择 | 第69页 |
4.3.4 M.fructicola对单一成分糖、氨基酸的营养选择 | 第69页 |
4.3.5 单一成分糖、氨基酸对P.membranaefaciens、K.apiculata控制李果实褐腐病效果的影响 | 第69-70页 |
4.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70页 |
4.5 结果与分析 | 第70-76页 |
4.5.1 混合糖、氨基酸、维生素对P.membranaefaciens、K.apiculata控制李果实褐腐病效果的影响 | 第70-72页 |
4.5.2 混合糖、氨基酸对P.membranaefaciens、K.apiculata在李果实伤口处生长动态的影响 | 第72-73页 |
4.5.3 P.membranaefaciens和K.apiculata对单一成分糖、氨基酸的营养选择 | 第73-74页 |
4.5.4 M.fructicola对单一成分糖、氨基酸的营养选择 | 第74-75页 |
4.5.5 单一成分糖、氨基酸对P.membranaefaciens、K.apiculata控制李果实褐腐病效果的影响 | 第75-76页 |
4.6 讨论 | 第76-7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及展望 | 第80-84页 |
5.1 全文结论 | 第80-82页 |
5.2 展望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8页 |
致谢 | 第98-100页 |
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