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目录 | 第11-14页 |
图目录 | 第14-17页 |
表目录 | 第17-18页 |
绪论 | 第18-33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8-24页 |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24-26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四、研究意义 | 第27-28页 |
五、研究框架和论文组织结构 | 第28-33页 |
第一章 研究基础与命题论证 | 第33-67页 |
第一节 教育语义图示的研究基础 | 第33-54页 |
一、图示表征领域的研究基础 | 第33-41页 |
二、可视化领域的研究基础 | 第41-51页 |
三、电子课本领域的研究基础 | 第51-53页 |
四、总结和启示 | 第53-54页 |
第二节 教育语义图示的命题论证 | 第54-67页 |
一、教育语义图示的概念解读 | 第54-56页 |
二、教育语义图示的概念论证 | 第56-62页 |
三、多维视角下的教育语义图示 | 第62-67页 |
第二章 教育语义图示的理论基础 | 第67-79页 |
第一节 教育语义图示的认知理论基础 | 第67-73页 |
一、图式理论 | 第67-69页 |
二、认知负荷理论 | 第69-70页 |
三、双重编码理论 | 第70-71页 |
四、多媒体学习的认知模型 | 第71-73页 |
第二节 教育语义图示的知识可视化理论基础 | 第73-77页 |
一、广义符号学的理论基础 | 第73-75页 |
二、知识可视化的基本框架和基础 | 第75-77页 |
第三节 教育语义图示的建模理论基础 | 第77-79页 |
第三章 教育语义图示的作用机制 | 第79-123页 |
第一节 教育新媒体的工作场 | 第79-96页 |
一、数字化学习时代的新媒体 | 第79-85页 |
二、教育新媒体的工作场:从信息空间到学习空间 | 第85-88页 |
三、新媒体工作场下的教育语义图示需求 | 第88-96页 |
第二节 教育语义图示的图示结构 | 第96-108页 |
一、图的可视化隐喻 | 第96-98页 |
二、图示的基本形式 | 第98-101页 |
三、图示的语义分析 | 第101-108页 |
第三节 教育语义图示的知识结构 | 第108-119页 |
一、知识和知识的类型 | 第108-112页 |
二、知识建模的形式和工具 | 第112-114页 |
三、可视化知识中的语义关系 | 第114-119页 |
第四节 教育语义图示的功能机制 | 第119-123页 |
一、教育语义图示的功能结构 | 第119-120页 |
二、教育语义图示的交互机制 | 第120-123页 |
第四章 教育语义图示的模型构建 | 第123-161页 |
第一节 教育语义图示的资源模型 | 第124-135页 |
一、教育语义图示的概念层次 | 第124-125页 |
二、概念层次的具象分析 | 第125-131页 |
三、教育语义图示的资源描述 | 第131-135页 |
第二节 教育语义图示的构件层次模型 | 第135-150页 |
一、教育语义图示构件模型 | 第135-141页 |
二、基于层级结构模型的语义图示构成 | 第141-144页 |
三、教育语义图示构建知识的方式 | 第144-145页 |
四、教育语义图示层级模型中的关系分析 | 第145-150页 |
第三节 教育语义图示的技术模型 | 第150-155页 |
一、建模依据和建模方法 | 第150-152页 |
二、教育语义图示的对象模型 | 第152-153页 |
三、教育语义图示的交互模型 | 第153-154页 |
四、教育语义图示的功能模型 | 第154-155页 |
第四节 教育语义图示的构件描述 | 第155-161页 |
一、基于构件的教育语义图示整合模型 | 第155-156页 |
二、构件的连接模型 | 第156-157页 |
三、构件的定义与描述 | 第157-161页 |
第五章 教育语义图示的实现逻辑和多维验证 | 第161-195页 |
第一节 教育语义图示的实现环境:电子课本套件环境 | 第161-168页 |
一、电子课本框架基础 | 第161-163页 |
二、图示控件:教育语义图示的实现载体 | 第163-168页 |
第二节 电子课本环境下教育语义图示的技术验证 | 第168-177页 |
一、图示控件的设计框架 | 第168-170页 |
二、图示控件的技术框架验证 | 第170-177页 |
第三节 工具维度的应用验证:来自于教师的反馈 | 第177-186页 |
一、教育语义图示的应用实践:整合于课本编辑环境的功能验证 | 第177-184页 |
二、教育语义图示的访谈分析 | 第184-186页 |
第四节 资源维度的应用验证:来自于学生的反馈 | 第186-195页 |
一、应用验证实验1:以自然电子课本验证语义图示的交互功能 | 第187-189页 |
二、应用验证实验2:以数学电子课本验证语义图示的可用性 | 第189-193页 |
三、小结 | 第193-195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195-200页 |
一、研究总结 | 第195-196页 |
二、创新之处 | 第196-198页 |
三、后续研究与展望 | 第198-200页 |
附录 | 第200-203页 |
附录1 工具维度的验证试验说明 | 第200-201页 |
附录2 数学电子课本中可视化学习内容的调研 | 第201-203页 |
参考文献 | 第203-215页 |
英文部分 | 第203-209页 |
中文部分 | 第209-215页 |
后记 | 第215-2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