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0-12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3 研究创新 | 第12-13页 |
第二章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相关概念及理论回顾 | 第13-21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3-17页 |
2.1.1 人力资源管理 | 第13页 |
2.1.2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 第13-14页 |
2.1.3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特征 | 第14-15页 |
2.1.4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整体战略、人力资源战略 | 第15-17页 |
2.2 国内外关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 第17-21页 |
2.2.1 国外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 第17-19页 |
2.2.2 国内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 第19-21页 |
第三章 小肥羊公司战略转型及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 | 第21-29页 |
3.1 小肥羊公司发展概况 | 第21-22页 |
3.1.1 起步发展阶段 | 第21页 |
3.1.2 规范扩张阶段 | 第21-22页 |
3.1.3 并购转型阶段 | 第22页 |
3.2 小肥羊的企业文化状况 | 第22-24页 |
3.2.1 百胜并购前的小肥羊火锅的企业文化 | 第22-23页 |
3.2.2 百胜集团的企业文化 | 第23页 |
3.2.3 百胜并购小肥羊后的经营理念与企业文化的差异 | 第23-24页 |
3.3 小肥羊公司并购转型之路的SWOT分析 | 第24-26页 |
3.3.1 优势(S) | 第24页 |
3.3.2 劣势(W) | 第24-25页 |
3.3.3 机会(O) | 第25页 |
3.3.4 威胁(T) | 第25-26页 |
3.4 小肥羊新的战略环境下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 | 第26-29页 |
3.4.1 缺乏与公司战略相匹配的人力资源规划体系 | 第26页 |
3.4.2 公司人力资源配置难以适应组织战略发展需要 | 第26-27页 |
3.4.3 人力资源招聘无法满足人才储备需求 | 第27-29页 |
第四章 小肥羊公司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构建 | 第29-44页 |
4.1 构建的目标、原则及其思路 | 第29-32页 |
4.1.1 目标 | 第29页 |
4.1.2 原则 | 第29-30页 |
4.1.3 思路 | 第30-32页 |
4.2 体系模块构成 | 第32-34页 |
4.2.1 主要内容体系 | 第32页 |
4.2.2 具体构成模块 | 第32-34页 |
4.3 各职能模块具体构建措施 | 第34-44页 |
4.3.1 招聘甄选体系构建措施 | 第34-36页 |
4.3.2 培训开发体系构建措施 | 第36-38页 |
4.3.3 绩效管理体系构建措施 | 第38-40页 |
4.3.4 薪酬管理体系构建措施 | 第40-41页 |
4.3.5 激励管理体系构建措施 | 第41-44页 |
第五章 小肥羊公司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实施及保障 | 第44-51页 |
5.1 完善人力资源规划 | 第44-45页 |
5.1.1 提升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 第44页 |
5.1.2 在人力资源管理规划中制定完善组织中岗位胜任素要求 | 第44页 |
5.1.3 在人力资源管理规划中建立起人力供求平衡 | 第44-45页 |
5.1.4 在人力资源管理规划中不断改进薪酬考核计划 | 第45页 |
5.1.5 运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工具提高效率 | 第45页 |
5.2 优化招聘甄选手段 | 第45-47页 |
5.2.1 采取多种方式选拔人才,建立动态简历数据库 | 第45-46页 |
5.2.2 梳理和改进招聘流程 | 第46页 |
5.2.3 完善内部竟聘机制 | 第46页 |
5.2.4 招聘评估新技术引进与开发 | 第46-47页 |
5.3 加大培训开发力度 | 第47-48页 |
5.3.1 完善培训体系,加强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 第47页 |
5.3.2 加强培训后的效果评估跟进 | 第47-48页 |
5.4 提升绩效管理水平 | 第48-49页 |
5.4.1 强化个体考核与组织考评有机结合 | 第48页 |
5.4.2 注重绩效评估和反馈,建立绩效沟通文化 | 第48-49页 |
5.5 完善薪酬管理体系 | 第49-51页 |
5.5.1 引入风险绩效奖金、特殊贡献奖金,完善绩效奖金分配制度 | 第49-50页 |
5.5.2 增强内在薪酬的激励作用 | 第50-51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