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词表 | 第8-12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1.1 藤椒概述 | 第12页 |
1.2 冷榨藤椒油饼粕概述 | 第12-13页 |
1.2.1 饼粕的产生背景 | 第12-13页 |
1.2.2 饼粕的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3 冷榨藤椒油饼粕的再利用价值依据 | 第13-15页 |
1.3.1 挥发油 | 第13-14页 |
1.3.2 酰胺类物质 | 第14页 |
1.3.3 黄酮类物质 | 第14-15页 |
1.3.4 其他化学成分 | 第15页 |
1.4 藤椒化学成分的提取方法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4.1 水蒸气蒸馏法 | 第15-16页 |
1.4.2 有机溶剂法 | 第16页 |
1.4.3 超临界CO_2萃取法 | 第16-17页 |
1.5 藤椒化学成分的功能性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5.1 抑菌活性 | 第17页 |
1.5.2 体外抗氧化活性 | 第17-18页 |
1.5.3 其他功能特性 | 第18页 |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6.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6.2 技术路线 | 第19页 |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9-20页 |
1.7.1 研究目的 | 第19-20页 |
1.7.2 研究意义 | 第2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27页 |
2.1 供试材料 | 第20-21页 |
2.1.1 试验原料与供试菌株 | 第20页 |
2.1.2 主要药品试剂 | 第20页 |
2.1.3 主要仪器和用具 | 第20-21页 |
2.1.4 培养基 | 第21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1-27页 |
2.2.1 麻味物质的提取 | 第21页 |
2.2.2 麻味物质的检测 | 第21-22页 |
2.2.3 挥发油的提取及其组分测定 | 第22-23页 |
2.2.4 饼粕不同提取物的抑菌活性测定 | 第23-24页 |
2.2.5 饼粕黄酮的提取 | 第24-26页 |
2.2.6 饼粕黄酮的检测 | 第26页 |
2.2.7 饼粕黄酮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 | 第26-27页 |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第2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7-46页 |
3.1 藤椒和饼粕中的麻味物质对比分析 | 第27-33页 |
3.1.1 麻味物质的提取单因素试验 | 第27-30页 |
3.1.2 交试验 | 第30-32页 |
3.1.3 麻味物质的检测 | 第32-33页 |
3.2 藤椒和饼粕挥发油的对比分析 | 第33-37页 |
3.2.1 挥发油含量对比分析 | 第33页 |
3.2.2 挥发油成分对比分析 | 第33-37页 |
3.3 饼粕不同溶剂提取物抑菌性测定 | 第37-40页 |
3.3.1 饼粕不同溶剂提取物对5种微生物的抑菌效果 | 第37-38页 |
3.3.2 不同溶剂饼粕提取物最低抑菌浓度的确定 | 第38-40页 |
3.3.3 不同溶剂饼粕提取物最低杀菌浓度的确定 | 第40页 |
3.4 饼粕黄酮的提取及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 | 第40-46页 |
3.4.1 芦丁标准曲线绘制 | 第40-41页 |
3.4.2 饼粕黄酮的提取单因素试验 | 第41-43页 |
3.4.3 正交试验 | 第43-44页 |
3.4.4 饼粕黄酮的检测 | 第44-45页 |
3.4.5 饼粕黄酮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 | 第45-46页 |
4 讨论 | 第46-47页 |
4.1 藤椒和饼粕中麻味物质的比较分析 | 第46页 |
4.2 藤椒和饼粕中挥发油的比较分析 | 第46-47页 |
4.3 不同溶剂饼粕提取物的抑菌活性分析 | 第47页 |
4.4 饼粕黄酮的提取及体外抗氧化活性分析 | 第47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47-50页 |
5.1 结论 | 第47-48页 |
5.2 展望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