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7-21页 |
|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7-8页 |
|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 ·研究意义 | 第8页 |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8-14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劳动力流动决策行为的相关理论借鉴 | 第14-18页 |
| ·劳动力流动理论 | 第14-17页 |
| ·有限理性理论 | 第17-18页 |
| ·研究内容和论文框架 | 第18-20页 |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论文框架 | 第19-20页 |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20-21页 |
| 第2章 我国劳动力流动现状对经典劳动力流动理论提出挑战 | 第21-33页 |
| ·经典理论下的劳动力流动决策模型 | 第21-22页 |
| ·我国劳动力流动现状与经典理论的拟合分析 | 第22-28页 |
| ·劳动力流动的规模 | 第22-24页 |
| ·劳动力流动后就业的地域分布 | 第24-26页 |
| ·劳动力流动后就业的产业分布 | 第26-27页 |
| ·劳动力流动后就业的收入状况 | 第27-28页 |
| ·我国劳动力流动现状与经典理论的偏离分析 | 第28-31页 |
| ·“盲流”现象与经典理论的偏离分析 | 第29页 |
| ·“回流”现象与经典理论的偏离分析 | 第29-30页 |
| ·“滞流”现象与经典理论的偏离分析 | 第30-31页 |
| ·现状偏离理论产生的负面影响 | 第31-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第3章 有限理性劳动者流动决策行为机理与研究假设 | 第33-52页 |
| ·劳动者有限理性存在的必然性 | 第33-38页 |
| ·劳动者能力有限性 | 第34-36页 |
| ·外部环境的不可控性 | 第36-38页 |
| ·有限理性劳动者认知偏差的形成及其传递 | 第38-43页 |
| ·决策前期信息识别阶段的偏差 | 第39-41页 |
| ·决策信息编辑阶段的偏差 | 第41-42页 |
| ·决策方案信息评价阶段的偏差 | 第42-43页 |
| ·认知偏差对流动决策选择的影响 | 第43-50页 |
| ·信息识别、编辑偏差对流动决策选择的影响 | 第44-49页 |
| ·信息评价偏差对流动决策选择的影响 | 第49-50页 |
| ·流动决策与收益回报差异之间的关系 | 第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 第4章 样本统计与实证分析 | 第52-59页 |
| ·模型的建立 | 第52-53页 |
| ·问卷的设计、发放和回收 | 第53页 |
| ·问卷的设计 | 第53页 |
| ·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 第53页 |
|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53-59页 |
| ·描述性统计 | 第53-55页 |
| ·信度分析 | 第55页 |
| ·效度分析 | 第55-56页 |
| ·结果分析 | 第56-59页 |
| 第5章 政策建议 | 第59-64页 |
| ·建立系统的劳动力供求信息发布机制 | 第59-60页 |
| ·建立区域劳动力流动调控预警机制 | 第60页 |
| ·建立完善的劳动力流动评价体系 | 第60-61页 |
| ·建立公益性咨询机构 | 第61页 |
| ·积极发展农村教育 | 第61-62页 |
| ·引导劳动者合理调整决策预期,灵活运用决策方式 | 第62-64页 |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 ·主要结论 | 第64页 |
| ·研究展望 | 第64-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 附录 | 第69-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73页 |